戏曲会演、调演和戏曲大赛,有国家级和地方性之别,是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举行的文艺活动,是国家在场的最有力体现,如1952年10月6日在国家“戏改”政策下,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戏曲会演”便是展示“戏改”成果的重要形式。这种“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种规模的文艺会演,成为一种集发现艺术品种、挖掘艺术人才、展演艺术形式、普及艺术欣赏、探究艺术特征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颇具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传媒尚未替代舞台艺术的时期,它对民间文化的推广普及、加工提升、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由此可见会演的重要性,而戏曲调演和戏曲大赛与会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同样意义重大。虽然,宛梆剧种没有参与到国家级的戏曲会演,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大大小小的戏曲会演也参加了10余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如1956年秋,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会演,演出传统戏《化心丸》,老艺人杜林保获得演员二等奖;同年又参加南阳地区戏曲会演;1958年,参加河南省现代戏观摩会演,演出《为了钢》,导演余果同时获得编导一等奖;1959年,参加河南省传统戏曲会演,演出《汶江河》《化心丸》,同时获得剧本整理三等奖,杜林保获得演员一等奖,青年演员王大英、李秀荣获得演员二等奖;1998年以新编历史剧《三院禁约碑》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得金奖;2001年5月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民间戏曲调研,获得金奖;2006年7月2日,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举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的专场展演”演出;2008年参加南阳市戏曲大赛获得金奖;2016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内乡知县高义永》,获得了2016年“濮阳杯”第七届黄河戏剧节大赛剧目金奖等。
虽说,宛梆所参与的都是地方性的会演或大赛,但从艺术本体上说,每一次会演前在剧目上的精心挑选、唱腔和器乐上的悉心雕琢,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使戏曲的艺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2008年8月笔者到剧团采访,恰遇剧团排练新改编的准备参加南阳市戏曲大赛的宛梆传统名剧《收岑鹏》,并且笔者到达那天已经排练了两月有余,在与原团长周成顺谈到剧团为什么要集中如此长的时间去排练传统戏时,他说:“花这么长时间来排练这个戏,一个是因为戏是新编的本子,另一个是因为这样集中地针对一个戏进行排练,对于一些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来说,可以有的放矢、重点击破,专心地就某一个不足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于乐队来说也能够精益求精,使每一板、每一弓子出来都是漂亮的,所以说长时间地磨一个戏,虽然失掉了很多的台口,但得到的是艺术质量的提高。”[5]2016年7月—8月,剧团专门聘请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刘小军全程指导,对于演员的表演和剧团的导演水准,均有较大的提升。任中心主任的武新建说:“参加大赛是对咱们戏的阶段性艺术创作的检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同志们的表演能力起到提升作用,所以,咱们会不遗余力地投入。争取能够拿到好成绩,也不辜负县里和文化局领导们的支持。”[6](www.xing528.com)
可以说,由国家政府部门举办的戏曲会演、调演及大赛等官方活动,在激励宛梆参赛的同时提升了宛梆的艺术水平,同时,也是对宛梆的有力保护。
此外,据笔者调查得知,在宛梆戏年均七八百场的演出场次中,主要的还是服务于各类乡村礼俗的商业演出,虽然也有时政、法律和法规等政策的宣传、春节晚会等官方语境下的演出,然而这些场合并不在多数。此外,近些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又为宛梆增添了新的商业演出类型——“政府采购公共服务”项目演出。以2016年为例,宛梆剧团全年演出700余场,其中政府采购的固定演出场次有300场。这类演出场合,绝大部分在偏远山区或常年看不到戏曲演出的乡村,是由政府买单的“文化惠民”演出,可以说这是国家对基层戏曲剧团的另一种经济扶持,为宛梆在乡村的演出市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舞台和经济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