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民间剪纸由物质形态发展到非物质形态,由工艺衍生到民俗活动与精神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拥有物化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的高度,其文化体系结构形成。广宁剪纸文化的诞生,根植于广宁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人文土壤,族群的迁徙、融合,产生地域文化环境和民间剪纸演变、发展的条件。这些复杂的环境因素,归结起来可分三类:自然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这三大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广宁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从历史发展上看,这样的文化环境生态系统是自然而成,并没有外界的行政与权力的干预和促成。
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不可避免成为一个小地方民间习俗和民间工艺嬗变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一方面,高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正改变族群生活环境,古村落不断消失,不少民间习俗失去生存的环境与载体;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形势与文化战略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觉悟与复兴要求。在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浪潮中,作为草根文化的广宁民间剪纸自然成为汪洋中的一叶小舟,焦虑与不安时常萦绕在文化学者与该民间文化族群成员的心头。
生产性保护,是近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热词。以产业化发展来抵御和适宜时代变革,并非每一项民间手工艺种类放之四海皆通的法宝。对于与民俗生活相融的民间手工艺,唯有激活和强化其族群文化信仰,才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原动力。以文化信仰的内核,维系族群对民族传统的情感与情怀,在特定的婚庆、节庆等民俗活动中,自觉守望本族传统文化与礼制,才能让物化文化形态得以有效延续。
【注释】
(www.xing528.com)
[1]〔清〕黄思藻:《广宁县志》(卷之十二风俗),道光四年(1824)。
[2]李振荣口述,杨士健搜集整理:《甘愿同郎不怕穷》,载广宁县三套集成办公室《广宁民歌集》,1988年,第51页。
[3]杨光搜集整理:《难为你姐自单行》,载广宁县三套集成办公室《广宁民歌集》,1988年,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