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自觉转向公众内省:中国艺术人类学构架

个体自觉转向公众内省:中国艺术人类学构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民众对于文化的传承是处于自觉的生活化的日常状态中,它不需要被提倡、被宣传,因此,它是纯粹的个体自觉;从个人捐资、出劳力建造,到活动开展、许愿酬神等行为完全处于个人内心需要的自觉,这正是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最好体现,即公众参与度。

个体自觉转向公众内省:中国艺术人类学构架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民众对于文化的传承是处于自觉的生活化的日常状态中,它不需要被提倡、被宣传,因此,它是纯粹的个体自觉;从个人捐资、出劳力建造,到活动开展、许愿酬神等行为完全处于个人内心需要的自觉,这正是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最好体现,即公众参与度。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是在表征一个城市存在的文化事象和形象,因此总是尽可能地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凝固的历史见证,是城市人们精神的表征,是城市价值品牌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符号的代言,是寄生于城市重要空间的良性细胞,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桥梁,是激活城市灵魂的酵母,是城市建筑与人的润滑剂,是空间的精神营养,是人文精神的觉醒,是都市空间人文精神的关怀。”[22]而对于艺术家和公众而言,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倾向性:艺术家主要热衷于对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经验的表述,而对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注,显得有限而薄弱,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密切的关联。而对于地域性的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许多的公共艺术设计者并没有对该地域文化有深度的理解,艺术创作停留在艺术本体的形式和语言层面,缺少对民族地区文化的精神性和认同感的表达。对于公众而言,地域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使得公众对本地域本民族文化认识体验不够,甚至欠缺;同时,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民众追求更为先进的“洋楼”“洋戏”“西画”“西洋音乐”等时尚,吊脚楼、南戏、傩戏等文化事象被毁、被弃。当旅游看山看水没文化可看时,当外来客人对民族的地域的文化抱有极大兴趣时,当本地人走出去再回来时,方才发现自己老祖宗那点东西的可贵。因此,近几年出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回归的状态,公众的内省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精神上由乡村所形成的文化人类被他的创造物、城市所掌握、所占有了,而变成了城市的俘虏,成了它的执行工具,最后成了它的牺牲品。”“灶神门神、家神已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它们仅仅是一些由于需要而不是由于血统,由于商业精神而不是由于感情所形成的屋宇。”(斯宾格勒语)[23]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艺术在当下的价值,首先体现为对公众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次通过公共艺术的展演、参与逐步实现公众内心自省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主动传承、发展、创作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目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