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传承功能与功用

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传承功能与功用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还具有教化后人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加凸显其功用价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和再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仪式和程序,对于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二是作为已经建成的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发挥着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美化环境和提升审美水平的基本功能,也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去处。

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传承功能与功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艺术较少有抽象性与宏达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对本地域和本民族文化的再现、复制、利用、解构、重组,通过艺术的方式在公共空间里为市民和公众提供众多的可能性精神食粮,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艺术无疑具有极强的功能性。

1.文本与图像记录

将民族文化以文本和图像的方式呈现在公共艺术中,以2002年10月修建完成的恩施清江河防洪大堤和治污工程(北门河坝段)的栏杆浮雕群作品最具代表性,整组作品共计65幅,每幅作品均包括一幅图、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主要涉及恩施特别是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该组群雕作品的文本由民俗文史专家贺孝贵先生查阅文献资料整理编纂而成,经过专家审稿核定,再由恩施州美术家协会向极鄢、杨官汉等10名创作人员根据文本设计画面,交由雕刻公司完成制作安装。这一组群雕应该是恩施地区最早对本地域本民族历史、文化、民俗加以系统化整理并以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方式作为公共艺术展现出来的作品,为公众和市民了解本地域和土家族文化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是系统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有效方式。

在历史遗迹中具有图像和文本同时记录价值的公共艺术当属唐崖土司现存完好的石牌坊了。牌坊高6.8米、宽6.3米,四柱矗立,前后为高两米多的石鼓护柱,石鼓前有一对石狮。牌坊上镌刻皇帝御赐授书的“荆南雄镇”“楚蜀南屏”,石牌坊正反面还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据史料记载,此牌楼是明天启年间皇帝赐书给土司覃鼎的皇令,距今已有接近400年的历史。整个牌楼的门、柱、坊额和飞檐全系石头结构,加之方形素面,从楼基到楼顶收放自然,坚固协调。这座石头结构的牌楼,既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是土家族、汉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7]该牌坊的文本与图像是皇帝御笔书法、覃鼎历史功绩、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艺术展现的一种方式。同时,还具有教化后人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加凸显其功用价值的存在。

恩施女儿城的文本展示更具风情和趣味。在小吃一条街,有大量的土家族方言被悬挂在公共场所,见表2。

表2 公共场合的土家族方言

州文化中心广场的浮雕与文本则是图像上标注内容名称,再加专门撰写的题跋和题记。浮雕内容与清江河防水工程堤坝的相仿,只是更加精练,在人物造型、组合上有较大的差异性。(www.xing528.com)

2.仪式与程序再现

仪式和程序应该是文化动态表现的基本形式之一。恩施女儿城的空间再造集中展现了建筑雕塑彩绘壁画、民俗表演等公共艺术形式。民俗表演是恩施女儿城最具代表性和特点的公共艺术形式,首先是摆手舞开始前的仪式展演,跳摆手舞时邀约公众参与表演;其次是以叙事方式展现了女儿会、婚俗部分具有仪式性的内容,将赶场相亲、对歌、陪十姊妹、哭嫁、出嫁、迎娶新娘、拦门礼、拜堂成亲等仪式融入叙事性的情节里展演出来。建筑艺术则采取了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艺术样式的结合,同时,移植部分传统建筑于其中,构成现代与传统共存的格局。公共雕塑和建筑彩绘则多采用民俗风情,如主体雕塑即是三名土家汉子肩扛一面鼓、鼓上一土家女孩在跳摆手舞,街道内有摆手舞、哭嫁、织西南卡普、推合渣、打糍粑、放排等圆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和再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仪式和程序,对于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3.空间与环境拟构

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均是以图像或者建筑空间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恩施土司城,以土家族典型的木构建筑材料,结合吊脚楼建筑形式拟建出来门楼、九进堂、吊脚楼、风雨桥、廪君祠等建筑群,较好地保存和体现了木构建筑的技术和样式。同时,在恩施土司城内,有大量的壁画、雕塑展示,如门楼外边有茅古斯、摆手舞、门神,内边左侧有土司文化展示,廪君祠有廪君像等祖先、神仙,九进堂门前两尊白虎像巍然分列左右,中为“龙凤呈祥”深浮石雕。门联上书写为“清江连九派,白虎踞千秋”,门上匾额写着“九进堂”和“民族之魂”,两边崖雕为土家族尊奉的四大天神,也即四位守护神[8]再如恩施女儿城,是基于对土家族女儿会这一文化现象的当代表达形式之一,以仿古式建筑为基本的物质存在,辅以摆手舞、推合渣、对歌相亲等大量土家族地域文化的公共雕塑,土家族婚俗的仪式性再现表演,使女儿城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文化空间。这种空间与环境的拟构促成了土家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同时,又为本地域市民生活提供了文化再体验和学习的空间平台。

4.物质与精神互为补充

作为视觉性公共艺术存在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同时也是公众的精神寄予对象。其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公众精神需要的物质外化,使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仙佛寺、连珠塔、武圣宫、土司城以及女儿城,虽然这种精神取向有所不同,有的是对神灵崇拜的体现,有的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是出于发展经济的旅游开发等等。如恩施五峰山连珠塔建造有知府王协梦《五峰山建塔记》载:“天下不尽皆可待之事,而有不能不待之时,施州初立郡县,规模草创,尚沿朴塞之风,官斯土者,筑城凿池,相阴阳,观流泉,虽未明言其坐向环卫之势若何,而证之形家言,固无不吻合也。尝过通都大邑,窣诸波多峙于巽方,说者以为巽方,木火有文明之象。《青囊》《大王》《催官》诸书亦未有不以此方为最吉者。……”恩施武圣宫更是一处民众精神寄予场所,关于武圣宫祭祀典礼,《恩施县志·坛庙》做了详尽记载:“关帝庙,通礼:岁以春、秋仲月,及五月旬有三日致祭。府,知府主之;县,知县主之……”二是作为已经建成的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发挥着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美化环境和提升审美水平的基本功能,也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去处。比如恩施市清水走廊、各大休闲广场、恩施女儿城等均成为市民健身、娱乐、学习的场所,摆手舞、滚龙莲湘成为恩施广场舞的主导,女儿城成为家庭待客、聚餐的好地方。如此看来,再造景观满足了市民生活之外的精神寄予,也是民众对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的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