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公面具历史渊源: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师公面具历史渊源: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具文化遍及全球,历史悠久,贯穿古今,具有原始文化特质。下面通过对凤梧壮族师公文化馆中的面具的分类整理来考察壮族师公面具的历史渊源。凤梧师公面具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中原巫术、宗教崇拜、历史故事与壮族民间信仰,可以在道教典籍、佛教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壮族民歌、师公唱本和神话传说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典故。

师公面具历史渊源: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面具文化遍及全球,历史悠久,贯穿古今,具有原始文化特质。《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的记录:“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9]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舞者头戴面具,手持兵器,题材内容多与驱鬼避邪有关。后来,表演形式逐步向娱人化演变,内容也日渐丰富,甚至出现以世俗生活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节目,有些地区则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称为傩戏。东汉时期,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后来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派以嵩山为中心,吸收儒家学说,主张修炼内、外丹术成仙羽化;南派以庐山为中心,吸收佛教各种戒律仪式。张陵曾孙张盛于西晋时期移居江西龙虎山,主张画符箓、念经文以祈福禳灾等宗教活动,其中一支向西发展到湖北武当山,将武术与画符箓、念经文相结合,形成了驱魔赶邪的跳神舞蹈,世人称之为“武教”。武教传到湘西的梅山山脉,和当地的巫术、傩舞结合起来,成为“梅山教派”[10],师为“三元真君”。梅山教派传到广西,从北至南,从东至西,不同的族群结合本土宗教信仰形成了新宗教与傩舞形式,如今在广西民间依然盛行。头戴面具跳傩舞和表演傩戏的族群有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环江县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和平果县壮族等。

平果县壮族师公信仰就是“梅山教派”的一个分支,是“梅山教”壮化后的宗教信仰,“师公戏”是其中具有表演性的宗教活动,包括由傩舞演变而成的“跳神舞”。师公戏虽然源于原始宗教、巫术时代文化遗存的“傩”文化,但严格意义上的“傩”已经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傩坛和傩戏,在傩的基础上更为世俗化。跳神舞中邀请的神灵包括“三元”“四帅”和壮族的英雄,如特当、特罗、岑顺、金王、翁神、翁妹等。师公们为了祭祀三元祖师与表彰族群英雄,把他们的事迹编成歌舞来表演,丰富了师公戏的剧目与内容。

师公戏的规模与剧目根据仪式内容与主家要求而有所不同。师公班在法事活动中灵活安排剧目,头戴神灵图像或面具,伴随鼓锣之声歌舞悦神,注重与观众交流表达主家的祈愿。师公班通过或美观或奇特的面具,加之或刚健或优美或滑稽的舞姿,同时注重与观者交流达到娱神悦人的目的。凤梧师公面具丰富多样,木质材料。下面通过对凤梧壮族师公文化馆中的面具的分类整理来考察壮族师公面具的历史渊源。

大抵分为三大类:

1.道教神祇:月府神、日宫神、三王、伏羲、雷翁、三郎、慢雷狮子(慢雷使者)、雷祖大帝、雷王、风伯、老康、五通、龙王阴阳师傅、三界祖师、三皇大帝、五伤、真武上帝、灶王、三光童子、法主九郎、寿王、本龛三教、雷震子、日月神、土地公、马华光、土主城隍、张天师、赵公明、邓元帅、关云长、银王、文隆、四官、北府下马、虎神(老虎)、功曹等。

2.佛教神祇:天王、观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11]。(www.xing528.com)

3.壮族民间神祇:翁神、翁妹、金王、岑顺老爷、特当、特罗、特弟、扫堂神、李凤郎、家先、雷狮子、蓝友二官、陈宏谋、总令老爷、张振楼、学四、白马仙娘、鄷都狱王、香火大郎、孟姜女、妹茆二法、王氏女、蓝陆大王、伏敖五官、罗四仙娘、蓝陆(瑶族皇帝)[12]等(历史记载与现存面具共有71副神灵形象,其中壮族师公文化馆现藏面具63副)。

晚明时期,道教遭到了统治者遗弃,但正统士大夫热衷于潜修道教,在民间蔓延并逐步发展,在广西达到十分普及的程度,偏远地区尤为盛行,并逐渐占据信仰文化主要地位。壮族改变道教的形式,通常是道、释、儒及民间信仰兼采。[13]壮族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至今流传着大量的民歌和故事传说等,记录着壮族文化习俗、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大量的壮族创世神话动物故事、民间寓言和传说,传达着壮族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壮族在社交、生产、饮食、服饰、婚姻、生育、丧葬、岁时等礼仪和节庆活动中都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壮族将宗教信仰与民风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形式丰富的师公戏。师公面具除了道教、佛教、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神祇之外,还根据历史故事、传说、小说和戏剧创造神灵及面具形象,使剧目丰富而生动有趣。从这些师公面具神祇形象的分类也可获知,凤梧师公信仰集源自中原的宗教崇拜(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历史故事和源自本地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于一体,创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神灵世界。凤梧师公面具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傩面具相比较而言,由于历史渊源相同且族群之间的互动因而具有部分相同的神灵,如道教神灵土地、四大元帅、雷王等,但绝大部分面具的形象和称谓都不相同,制作手法与艺术语言也全然迥异。

在法事过程中,师公们摆设临时神坛,将神仙图像悬挂于桌台后上方,桌上摆放法器,周围挂有黄色符箓与经文。神坛中的神像都是位置比较高的神仙,有三元、真武大帝、五寨、三楼圣母、蓝陆大王和观音等。在头戴面具的师公戏上演之前,一位师公将绘制在牛皮纸上的神像用绳子绑在头上,以邀请神灵下凡[14]。凤梧师公文化馆收藏了一批清末民初师公绘制的头神图像,据韦锦利师傅讲述,师公们也按照头神图像制作面具,补足与丰富面具形象。丧场专用的面具有:土地正神、扫堂神、关云长、孙悟空、猪八戒、赵公明、马华光、真武、雷震子、特当、特罗[15]等。在特定时间师公们头戴面具表演师公戏,表达主家的愿望,例如演唱土地正神的爱情故事,期望亡者在灵泉再续前缘,使亡灵得以在阴间幸福地生活。

凤梧师公面具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中原巫术、宗教崇拜、历史故事与壮族民间信仰,可以在道教典籍、佛教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壮族民歌、师公唱本和神话传说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典故。韦锦利师傅组建的师公文化馆中收集了60多副不同角色的面具,形象丰富。从面具角色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善神、文神、凶神、家神、丑角和其他配角。壮族师公内外兼修,研习经义、武术与舞蹈,又被称为“武”官,头戴面具扮演各种神灵,集兵奏马,阴斩阳斩,除魔斩妖,驱邪避煞,为主家祈福求子,阴安阳泰,人财两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