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梧是广西平果县的一个乡镇,位于平果县城东北方向47公里,现修有公路通达,距离县城67公里。平果县古为百越之地,历史上曾由土司统治,现属百色市。凤梧乡有18个行政村,254个自然屯,331个村民小组。该乡平地与山地相错落,小河环绕,有深山密林,也有清泉小溪。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经济来源,农家养有牛、羊、鸡、鸭等牲畜支持农耕或维持生活。凤梧乡属喀斯特地貌,石山耸立,山洞颇多,奇特的地貌和人力难以把控的生存环境使民众易于接受并传播宗教及民间信仰,以寄托人们趋吉避灾而谋求福祉的美好愿望。这里的师公文化历史久远,现今依然盛行。每年有师公戏的盛大活动包括:二月初二“土地神纪念日”、五月初五“敬拜神农粮棉丰收”、八月十八“月府神纪念日”和十二月廿六“迎春会演”等活动。除此之外,村里有人去世时,主家会请师公做法超度亡灵,婚久不育者会请师公做法,乔迁新居人家也会请师公做法以驱除邪魔,庇佑家人及禽畜的安全与健康。笔者带领学生于2016年12月8日到凤梧调查,有幸得到了韦锦利师傅[1]的热情接待,他对师公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都尤为用心,在自己家里设立了壮族师公文化馆,收集了大量的师公面具、服饰、经书、法器及乐器等,为本项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并为我们解答了相关问题。12月9日,韦师傅到邻村的巴菊屯做法,我们同去观看师公做法的全过程,调查了师公参与丧葬仪式的过程与形式。
壮族师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非常丰富,包括经书、巫术、法器、仪式、神像、面具、音乐、舞蹈、戏剧和服饰等,涉及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范畴。对于广西壮族师公文化的研究著述众多,大多从师公戏的源流、宗教思想、习俗、仪式和活态传承等方面探讨师公文化的形式及内涵,为本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李德彪的《师公戏考》[2]、顾乐真的《从“古傩”到师公戏》[3]、丁世博与陈丽梅的《从传统剧目看傩与师公戏的渊源关系》[4]和于欣、金涛的《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5],从历史学、传统剧目、师公舞等不同视角对广西壮族师公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细致的疏理;陆秀春的硕士论文《平果县凤梧师公信仰习俗研究》[6]、王红的《生态学视野中的广西师公戏研究》[7]和廖明君的《师公〈大酬雷〉文化内蕴初探》[8]等文章,从民俗学、生态学以及哲学的视角对师公信仰和文化进行了深入阐析。(www.xing528.com)
壮族师公戏是民间祭祀仪式中师公祈求大神下降而展演的戏剧。师公们头戴面具,手持法器,身着画有神像及图案的服饰请神、敬神、养神以驱邪除恶,采用了特殊的艺术性表现手法。然而,在师公文化研究中,从艺术学视角对壮族师公信仰构成元素及表现手法的研究略为不足。在当代符号化文化发展趋向的态势中,对于各种文化符号的深度研究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项研究通过对广西平果凤梧师公面具在师公法事及民俗仪式中营造“神性空间”的考察,将师公面具艺术从物质视角过渡到精神层面,这是面具艺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方面。本文重点考察师公面具的文化渊源、形制及其在“神性空间”营造中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