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人类学:高校实践基地与文化互动

中国艺术人类学:高校实践基地与文化互动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今10多年间,新华村逐步发展为数十家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如今,陆续有艺术院校的教师、毕业生在此安家;新华村完善便捷的生产体系,为他们提供从原材料到精细加工一整套分工明确、品质过硬的技术支持。大学生群体与工匠间的良性互动,也给新华村带来了新的文化面貌、潜在的商机,以及周边产业整体发展的活力。新华村工匠说,之前自己只知道做手艺,并不知道这些传统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人类学:高校实践基地与文化互动

2004年左右,新华村凭借发展完善的细金工艺体系、对外开放的手工艺传承心态,开始吸引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来此开展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和金工实践。至今10多年间,新华村逐步发展为数十家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寸发标为例,他家大门一侧,挂着“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首饰设计实践基地”“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实训基地”三块牌子。而就在寸发标家隔壁,年轻有为的新华村工匠寸光伟,他的工坊不仅获得鹤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饰锻制技艺扶持传承作坊”荣誉称号,也是湖北美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的挂牌教学实践基地或教师艺术工作室驻地。

每年寒暑假,大学生研究生高校教师群体来到新华村,他们在这里接触、体验、学习金工手艺,从而对设计语言有了更深的把握;也因为亲手参与制作,让他们更能理解传统细金工艺的魅力与不易,更认可新华村手艺的价值。一些学生来了又走了,却将新华村写入论文和书本,为更多人了解新华村细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些学生则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新华村和他们的商业市场之间,他们依托新华村工匠的手艺,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在此打拼他们的创业梦想。如今,陆续有艺术院校的教师、毕业生在此安家;新华村完善便捷的生产体系,为他们提供从原材料到精细加工一整套分工明确、品质过硬的技术支持。

大学生群体与工匠间的良性互动,也给新华村带来了新的文化面貌、潜在的商机,以及周边产业整体发展的活力。新华村工匠说,之前自己只知道做手艺,并不知道这些传统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学者的书写,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每日的劳作在经济回报之外,精神层面的更高价值。另外,关于錾花纹饰的渊源与内涵,工匠说很多是大学生讲给他们听才了解的。大学生的设计灵感和获取灵感的渠道,也启发了工匠——优秀的工匠原本就是非常聪明、善于学习、对于外部事物的发展格外敏感的一个群体。此前,只是苦于信息闭塞,新华村工匠获取设计灵感的渠道局限在藏族式样、白族木雕壁画、绣样等他们日常所见的图像,以及民族地区群众的首饰佩饰习俗和生活起居用物的式样。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新华村每一位工匠对外学习、获取影像资料的媒介。通过与那些来工坊实习实践的高校师生互加微信,可以说只要艺术从业者关注、转发的资讯,都能成为新华村工匠借鉴吸收的设计要素。(www.xing528.com)

新华村金属工艺品的面貌随之而变,从面向藏区、面向旅游消费者,生产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工艺品,逐渐发展为近10年来,面向城市生活的金属日用器物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如今,新华村生产的银烧水壶、茶器有上千种款式,从最初模仿日本铁壶的装饰,向景德镇、宜兴工匠学习其他门类工艺美术的造型,到如今新华村生产的茶器远销日本,成为城市精致生活的象征。在这里我看到了罗伯特·芮德菲尔提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4]间的互动,即城市精英文化,以及相对银器,发展更早更成熟的陶瓷紫砂、日本铁壶,这些周边工艺美术门类对新华村细金工艺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定期到访,也促进了新华村在住宿、餐饮,乃至白族女性汉语言运用和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相比鹤庆周边其他村落的传统与不变,新华村逐年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也为全国各地客商的到访提供了便捷与舒适。而由这些艺术家群体搭建的电商平台、手工艺体验场所和工艺品展示空间,又给新华村带来新的商机和人气。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入住新华村,一家家别具风格的艺术工作室又将成为新华村新的旅游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