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村办厂:打造藏区艺术人类学的典范

回村办厂:打造藏区艺术人类学的典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这样一组数据,最能说明90年代初期新华村回村办厂工匠的生活情况。在这一背景下,新华村工匠不但将手艺传给了子女,还为鹤庆其他村子培养了一批金工手艺人。发现在此开设金工作坊从事藏区手工艺生产的鹤庆工匠共有480户,2000多人。另外,近年来鹤庆新华村工匠与藏族工匠间也发生了微妙的角色转变。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形,有赖于鹤庆工匠对于藏区的技术反哺。

回村办厂:打造藏区艺术人类学的典范

有这样一组数据,最能说明90年代初期新华村回村办厂工匠生活情况。1991年,新华村工匠王正武告别在藏区的漂泊生活,回家制作藏区首饰订单。当时他收徒弟5人,加上妻子王树英农闲时偶尔帮忙,当年家庭作坊的纯利润就有1万元。而且新华村工匠计算纯利润的方式,通常还要刨去一家老小一年的吃穿用度。相比,当年在村里干农活,一个工一天的收入是2元钱,而王正武家的学徒,依据手艺高下,一天的收入在4~10元。经济上的高回报促使新华村的年轻人都乐意学手艺,他们渴望早日学成手艺另立门户。

当时,新华村已经很难招到徒弟,只得去外村“求贤”:只要初中毕业,不继续读书,就可以来此学徒。在这一背景下,新华村工匠不但将手艺传给了子女,还为鹤庆其他村子培养了一批金工手艺人。2014年笔者调研时,板桥村15岁的寸银鹏刚刚跟着新华村寸海生师傅做学徒;2016年笔者第二次调研时,17岁的寸银鹏已经能熟练地将银料打制成一支支手镯;2017年笔者重返新华村,听寸海生师傅说寸银鹏不久前已经出徒,带着父亲前往拉萨开作坊承接酥油灯订单。寸海生师傅说带徒弟就是“把他培养好,送出去”,从这质朴的言语里,我能够感觉到他对于这个优秀徒弟的骄傲与不舍。

2016年笔者曾追寻鹤庆新华村工匠的从艺足迹,专程前往拉萨大北郊鹤庆金属工匠聚居区考察。发现在此开设金工作坊从事藏区手工艺生产的鹤庆工匠共有480户,2000多人。这其中包括部分舍不得藏区的市场和订单,决心扎根拉萨的工匠;另一些则是类似寸银鹏,新出徒的年轻一代工匠。由于他们的父辈没有新华村工匠的手艺,因此这些外村工匠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实现工艺与资本的双重积累。他们不甘心在新华村的工坊里做一辈子雇佣工,于是沿着师傅的足迹,暂别鹤庆家乡的青山绿水,来到藏区承接订单、打磨手艺、培养学徒、积累客户和资金。未来,他们很可能也会重复当年新华村进藏工匠的选择,带着成熟的手艺和订单,回鹤庆建设自己的家乡。(www.xing528.com)

另外,近年来鹤庆新华村工匠与藏族工匠间也发生了微妙的角色转变。当年新华村工匠为了学手艺,努力与藏族工匠拉近距离;如今藏族工匠为了能借助新华村成熟便捷的工艺生产、服务体系,开始主动离开家乡,与鹤庆工匠为伴。一户藏族工匠于2015年租住在鹤庆新华村做手艺;2016年拉萨大北郊金银加工市场内有2户藏族工匠入驻,此外这里还有一些追随鹤庆工匠做手艺的青海湟中地区的汉族铜匠。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形,有赖于鹤庆工匠对于藏区的技术反哺。藏族工匠知道,但凡有鹤庆工匠的地方,就会有更先进的工具设备,帮助他们解决开料等粗加工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