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田野调查后,笔者绘制了宜漂人的人际关系图。如图1所示,宜漂人来到宜兴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其呈现形式依旧和中国农村地区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同,是一个以“我”为中心,一圈一圈扩散出去的圆圈。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以家庭为代表的亲属关系自然是离中心最近的一层,接下来是朋友层,而后分别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以“兄弟”“认识”“有点认识”“不认识”的向度向外扩散,关系也越扩越远,最终形成一个“熟人”“外人”——内外不同、生疏有别的同心波纹的人际关系网络。
图1 宜漂人的人际关系图
潜洛村经营的产品有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区分度不大,制作产品的流程工艺也大同小异,虽然说每个作坊有自己的专长和独有的产品,但是经常出现客户挑选的产品几家人同时会做的情况。之所以作坊与作坊之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没有出现抢客户或者低价恶性竞争的情况,这主要还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特性所决定的。他们的老板往往互相认识甚至会出现相互“代销”的情况。
很显然基于这种交际网络下,人的行为会有所牵制。差序性和圈层结构会让这种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天然的“封闭圈”。圈子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任和互利互惠,互相把对方视作“自己人”,这种“圈内人”的意识制约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彼此之间的信任也为两者之间的交易增加了保障。因为圈子的封闭性,也让一些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和圈外人之间互惠的可能性和程度比和圈内人低很多。当然这种圈子也并非固定的,是一个扩大或者缩小的动态的过程。总会认识新的朋友,也总会遇到老朋友因为出现矛盾而暂时或者永久不交往的情况。一般来说,对于离“我”为中心点越近的人,或者说越熟悉、亲密度越高的人,关系的约束力量也越强,“这个人跟我关系好,对我很重要”“这种关系是要用心去经营的”等等。所以往往很少会出现被踢出圈子的情况。所以处在内圈的人其稳定性相对要比在外圈的人高。
正是在这个关系网络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易和经济行为建立在“自己人”和“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任也是有限性和封闭性的。最熟悉的自然是本乡本土的人,心理和情感上最密切的自然是“自家人”,所以从有血缘关系的人开始,这些人信任程度最高。而随着关系“层层往外推”递减的人,对其信任度也会越来越低甚至是无信任。具体表现在如果是朋友带过去的客户,则往往会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有所信任,而自己上门的客人则会小心提防。尤其是涉及做买卖时,完全依照和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去判断对方的信任程度,然后考虑是否需要一些例如“支付定金”“签订合同”等方式来增加信任感。但是也有特例出现,当朋友带过来的客人尾款一直未支付时,往往会找朋友催促或者理论,很少会想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朋友介绍朋友,所以宜漂的关系网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重叠的。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间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吃饭。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宜漂人的圈子中都是宜漂人的情况。
在这些交往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同行业中会产生联盟,维护共同的利益。据笔者调研时统计到的数据,现在潜洛村上类似于“紫砂鉴赏研究会”“紫砂收藏协会”“紫砂行业协会”等私人性质的协会、组织、社团就有20余个。其中一部分只是一个名称,并没有会员甚至没有向政府提交过协会申请书,换句话说并不具有合法性。但是也有些组织是经过批准且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一次会员活动的。还有一些官方性质的协会也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江苏省雕协紫砂艺委会的成立,有很多美院毕业的宜漂都是艺委会的会员。艺术家们结社的习惯也十分常见,互相讨论、创作、交流,以及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圈,这些都使得很多人愿意去参加这样子的活动。(www.xing528.com)
那么,如果我们将协会、组织、社团看作一个独立的关系网络,其中的人际关系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图2是以某紫砂艺术研究会为例的组织关系示意图。
图2 组织关系示意图
这个组织关系图是一个以Y姓会长为核心人物,W姓、L姓、G姓、H姓四个副会长为次核心人物的协会。Y姓会长今年60多岁,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德高望重且在紫砂圈中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四个副会长中W姓是他的徒弟,也已经有工艺师的职称,他跟着Y姓会长已经20多年,和师傅关系保持得很不错,经常会跟着师傅参加一些展览和活动。副会长L姓的父亲和Y姓会长有很深的交情,早年同时在紫砂一厂上班。Y姓会长、W姓副会长、L姓副会长都是丁蜀镇本地人,虽然现在都不住在潜洛村,但是由于Y姓会长的工作室以及协会成立的地点在潜洛,所以他们经常会聚到Y姓会长的工作室聊天。另外两个副会长G姓、H姓是外地人。G姓是20多年前跟着父母亲务工到的宜兴,在宜兴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现在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紫砂作坊,下属员工30多人。另一个副会长H姓今年38岁,是4个副会长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也是学历最高的一个。他从四川美院雕塑系毕业以后来到宜兴也10来年了。现在主要从事紫砂茶宠方面的设计和制作,自己也有一个小型的紫砂工作室。4个副会长彼此关系都很不错,大家经常会以开会或者活动的名义聚在一起交流、聊天、打牌、吃饭。正是这样的一个带有平台性质的组织,将艺术家和作坊主联系起来,聚拢到一块。他们以一个人物为核心,若干个人为次核心,围绕在核心人物周围,并且不断地将新的朋友带入这个圈子中,成为这个圈子的外围。从而组织关系得到延伸,如此交替反复越扩越大。很显然,这个协会成了当地与宜漂人之间的桥梁。由于协会的因素,在宜漂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员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原本以血缘与地缘为核心的关系网络中出现了很多因协会、组织、社团而认识的新的人员,此时业缘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也正是业缘的存在,能够让宜漂人融入当地社会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宜漂人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使得紫砂文化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紫砂制作技艺的多元化。以往紫砂的制作工艺以“拍打成型”为主,如今潜洛村的作坊主们常用的成型方法就分为“灌浆”“手拉”“机车”“辊压”“半手”“全手”等,并且会由产品选择合适的成型方式。这些新增的成型方式大部分是由宜漂带到宜兴的。其中以“手拉胚”最为典型,潜洛村上6家从事“手拉胚”制作的作坊主都是江西人。多元化的成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紫砂的品种,使得紫砂的艺术性也进一步增强。此外如果我们粗略将紫砂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当地陶工继承和发扬的制作技艺为核心的紫砂文化,另一类则是以外来制陶技艺为核心的紫砂文化的话,那么前一类文化拥有本土性、原存性等因素,后一类文化则有外来性、侵入性等特质。宜漂人给紫砂文化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文化再生的方式。本土性的紫砂文化会在自我更新中稳步再生和发展,而宜漂人创造的紫砂文化会和本土性的紫砂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结成一个复杂的整体。这种融合过程的结果就是使得紫砂文化整体发生更为剧烈的变迁。宜兴紫砂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紫砂技艺传承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父子之间、师徒之间,以言传身教心传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艺。而那些来自美院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技法技巧来源于学校,虽然说大部分人来到宜兴后都会拜师。但是大部分宜漂人认为拜师并不是去学习制作技巧,而是去学习紫砂艺术特有的评价标准以及继承师傅的人脉关系。学校系统的教学教会了他们如何明暗处理和如何增强立体感,他们需要掌握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手法。所以这使得学习技艺的门槛降低,他们可以找朋友、找顾客请教,甚至会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操作的视频进行自学。和朋友们、顾客们的聊天和交流,无时无刻可以学习紫砂的制作技艺,技艺传承的方式也就变得多元化和常态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