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是传统艺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引发的就是自然系统的全面崩溃。就自然系统而言,区位地理和自然地理相对稳定,但社会环境变化极大,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鼓吹乐等民间艺术的认识观念和审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音乐系统中,鼓吹乐所归属的音乐族群——弦索乐、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大平调等诸多传统音乐,都在呈颓废之势。鼓吹乐的音乐素材来源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鼓吹乐名家任同祥在介绍《一枝花》时说:“这首乐曲所以百听不厌、百奏不烦、有极强的生命力,成为大家公认的鼓吹乐名曲,是因为这首乐曲取材于家乡——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曲牌和部分戏曲唱腔,通过巧妙的创作手法有机地连接起来,把戏曲唱腔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民间风味特别浓郁,是奏起来顺手的一首乐曲。”[6]由此可见,音乐系统自身是鼓吹乐乐曲创作的源泉,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与民间音乐系统,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但近年来,鼓吹乐所在的音乐系统整体都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就鼓吹乐个体而言,其生命力也在衰退,艺术创新力在下降。艺人的艺术状况和生存状态,就上文分析及笔者的调研发现,都已经岌岌可危,人才青黄不接、人心离散都是令人心痛的客观现实。
鼓吹乐的生态系统是否遭到了外来音乐的破坏?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破坏”,往往是我们先入为主的假设。外来的影响在一定消极破坏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带来新的机遇。笔者认为,这里面更多的原因,是民间音乐没有成功地把外来影响消化吸收,转化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正能量,而是在爱恨交加的不情愿中被肢解。进而言之,这种消极后果的原因之一,是这门艺术没有一个坚定有力的代表人物。有一个或更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传统艺术,会趁势勃发生机或坚挺而立,而那些没有代表人物的传统艺术多是在外来力量面前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就此而言,保护艺人,尤其是领头人,是保护传统艺术的中心工作,也是保护其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当然,要真正保护艺术事象,就必须全面而系统地保护其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难度极大,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又不是以艺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又并非不可为,只要动态地考察整个生态系统,以一种前瞻的眼光来审视传统艺术的生态系统,适时调整艺术事象本身,就会顺势而上或逆势而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