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中国民间艺术(鼓吹乐)之乡”美誉的山东嘉祥,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鼓吹乐演奏家,如任同祥、曹瑞启、伊双来、杨兴云、赵兴玉、贾传秀等,在国内外都有相当高的声誉,对鼓吹乐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嘉祥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县鼓吹乐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000多人,而且流派纷呈,各有绝招。鼓吹乐艺术的最高峰是在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近千人合奏鼓吹乐名曲《麒麟呈祥》,创造了历史以来的辉煌。但随着知名艺人的相继去世或年龄老化,嘉祥鼓吹乐的风光已经难以再现。历史反复证明,知名艺人的个体作用往往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几个带头人的艺术是不会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把对艺术传承人或代表人物的保护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中心位置。
根据音乐生态系统“三维九要素”的理论,鼓吹乐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受众和民俗都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的加剧,文化高度融合,地道的“家乡话”已经难以听到,各种外来的新生词汇也逐渐成为“俗语”。民间艺术的群众基础正在急剧削弱,原来相对固定的忠诚受众已经分散各地,不能再形成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受众群体。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民俗礼仪更是“换了天地”。鼓吹乐曾一度成为民俗礼仪活动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二者和谐共存,以一种典型的“音乐民俗”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见证婚丧嫁娶人生最大事典的文化渲染道具。但现在,鼓吹乐所依靠的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礼仪都已经“被现代化”了,各种“现代化”的仪式、设备没有给鼓吹乐留下可以表现的充分机会,它不再是主角,而是日益被边缘化。可见,鼓吹乐或强或弱的存在都一直被民俗礼仪活动所制约,没有了传统的民俗礼仪活动,鼓吹乐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依靠。(www.xing528.com)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传统艺术而言,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往往是致命的。“礼崩乐坏”是历史经验,也是逻辑必然,旧“礼”之不再,旧“乐”之毛就没有可以附着的地方了,因为新“礼”没有给旧“乐”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就此而言,旧“乐”必须更新才能获得新生。人们主张要与时俱进地变化,但变到什么程度呢?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渐变,还是改头换面的巨变?这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必须是在保持鼓吹乐音乐精髓的前提下发生变化,必须与其依存的生态系统形成密切互动,否则变化的结局就是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