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玛奎特提出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尤其是在审美经验研究中)的一种独特方法。正如前文所述,玛奎特所要创立的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其兼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并且最终要获得的是批判性知识。对于玛奎特来说,批判性知识的标准模式为:理论—假设—观察。这种模式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第三个环节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科学的观察主要使用的是科学测量来证实,而人文学科则主要使用诠释观察法。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审美现象研究,而且事实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人类学者约翰·L.费舍尔(John.L.Fischer)的文章《作为文化认知地图的艺术风格》[41]就是使用社会科学变量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审美现象的最佳案例。而玛奎特本人则在使用诠释观察法研究卢旺达不平等社会结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2]审美人类学要获得批判性知识,需要根据情况选择研究方法。比如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而言,由于其研究的主要是一种内在现象,它的很多方面无法转化为数字变量,而且这些现象也无法从外观察,这时候可以使用经验法向内观察,这就是经验观察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强调研究者应该主动涉入研究对象内部,分析自己的意识;另一方面则强调内在的观察像田野观察一样,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仔细观察、记录自己的内在经验,并注意和他人的经验互相参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得到批判性知识。玛奎特提出的“经验观察法”和托马斯·门罗提出的“新自然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异曲同工,它们都旨在折中调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和“自下而上”的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是一种“广义的实验美学”,即“从广义上理解,美学研究中的试验态度,应该是那种尽量利用从各种可能的研究途径和方式中所得到的有关审美经验的本质的全部线索的态度”。[43]广义的实验美学不同于费希纳狭义的“实验美学”,它的优点在于将审美经验的感性材料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玛奎特的经验观察法也认为:“我们的研究领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认为‘可观察的部分’:可触及的工艺品和可见的行为;也不应被局限在一致原则或因果原则所左右的逻辑领域”[44],应该大胆地将艺术品、审美对象、风格、社会网络、审美静观性经验等这些人们建构的“现实”统统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经验观察做出科学的描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