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的这些“意象”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单个的“意象”也不能构成审美空间。这里且借用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的概念做一分析。
在笔者看来,所谓“意境”是由“意象”所组合而成的审美场域,但并不是由众多“意象”单纯地简单相加。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具象、场景和事物而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人生、宇宙获得一种形而上的审美领悟和感受。在道家看来,道是无处不在的,稗子、杂草、瓦片、便溺等都可以体现“道”。换句话讲,在一切可见的事物中都有可能领悟和感受到“道”的存在。这就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日常事物关联了起来。后来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中,一事一物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宇宙本体。这种哲学思想影响到美学、艺术领域,就促使艺术家们去追求“形而上”的宇宙本体的体验,于是就产生了“妙悟”“禅悟”,产生了对“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味外之旨”的追求。所谓“境生于象外”,“境”在深层,人们不能见到,要通过象的描写,在象的深层之外才能追寻到。用宗白华的话来讲就是产生对“哲学的美”的追求。(www.xing528.com)
但作为景观的艺术意境与一般艺术形象的意境又有所不同,它应该更为廓大,具有更为丰富的层次。当人进入到以上讨论过的诸多“意象”时,知觉意识所唤起的物质层面的感受很快会注入情感、记忆、趣味、喜好、感觉经验、认知体验等要素,进而触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境生象外”,产生对“哲学的美”的沉思,进而进入到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生机、天趣、情趣、韵味的高层次审美感受。这个审美感受里包含了“审美情趣”和“意义空白”,具备了诱发作为审美主体情感性内涵和哲理性意蕴的潜能,从而使得审美主体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审美经验,促成了古镇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空间的意境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