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6-2016年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会议:中国建构现状

2006-2016年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会议:中国建构现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接着200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以“非物质遗产中的田野工作方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1]。2010年与2011年相继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分别是“非物质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以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2016年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社会建构”,与会学者秉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长期奉行的“从实求知”的宗旨,从设计、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各个角度带来了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材料。

2006-2016年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会议:中国建构现状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2006年,正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同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空前关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成立之日起,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积极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当时,在成立大会上除了对艺术人类学的可能性与价值进行探讨外,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主要研究议题。这次会议明确了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大多数的田野调查均指向了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紧接着200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以“非物质遗产中的田野工作方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1]。这次会议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首先是关于手工艺和身体技艺传承的方式与知识谱系;其次是关于传承人的生存策略;最后是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随后于2008年召开的主题为“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这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进入国际视野。2010年与2011年相继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分别是“非物质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以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这两次会议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此前数次会议主题的延伸和继续,主要探讨的焦点及取得的成果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传承人的发展和保护;技艺传承如何与学校教育方式相结合;文化生态博物馆建立的意义;当代民间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方式;在市场、学者、政府等各种力量博弈下如何进行文化重构等。2012年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进一步在对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讨的基础上,从方法论上明确了纵向和横向研究相结合,即纵向研究需将历史文献与现实现状进行对比研究,横向研究需将不同民族或不同技艺的同一个问题进行对比研究。2013年的会议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此次会议除了颁发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之外,还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就:一是从艺术人类学的学理来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价值;二是一些国外学者带来了其他国家与民族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值得我们参考的经验。2014年的会议主题为“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此次会议的与会者研究的对象与讨论的内容较往年出现了较大变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此已进行8年,许多在初期已灭绝的文化遗产出现了再生现象,旅游与市场对传统技艺的冲击也已成为常态,众多研究者除了一部分继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外,另一部分的关注点则从少数民族的小众艺术逐渐转移到大众艺术,从民间田间地头转移到城市中的街头、广场与舞台。关注大众艺术,关注都市艺术,预计将成为今后艺术人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015年的会议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此次会议主要聚焦艺术人类学研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在当前社会,艺术人类学研究需要注意的三个关系。首先是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例如人们当前的消费观念正从物质消费向非物质消费转移。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图像、符号、历史知识包括城市景观等都成为可以消费的对象,而这些都需要艺术的表达才能得以消费。因此,这个时代是艺术回归生活的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审美性的现代化时代。第二个关系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在被开发,再用艺术表达出来,从而变成了文化的资源。第三个就是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会认为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是对立的,全球化的发展会湮灭地方文化,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其实全球化后,多元化反而更加多元。在互联网新能源的推动下,今天的社会又在发生某种新的转型,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也在面临一种新的转折。如果说,早期人类学所关注的是静态的文化法则,后来更多关注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变迁,还有移民社会引起的文化“同化”与“冲突”;那么,在当今社会可能更要关注的是“文化的重构与再造”,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这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迈向的下一个阶段。2016年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社会建构”,与会学者秉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长期奉行的“从实求知”的宗旨,从设计、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各个角度带来了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材料。这些调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不同阶段的案例,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为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及建议。同时,这些个案从各个门类艺术角度出发,采用人类学方法对于传统艺术项目进行了解读与分析,从而为未来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文化的一部分奠定基础。有的学者从门类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出发,推演出中国艺术人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关于跨界族群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献角度整理了中国与西方艺术人类学发展的历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