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正视文化变迁,呈现艺术事象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正视文化变迁,呈现艺术事象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者往往喜欢选择一些穷乡僻壤貌似与世隔绝之地作为田野点,将其视为一座“原生态”的地方性知识储备库,在此展开深入的田野调查,以期呈现给学界一份“原生态”的艺术民族志。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艺术民族志的书写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书写思路,正视文化变迁,唯有如此,艺术民族志的书写才能更为完整、客观地呈现艺术事象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正视文化变迁,呈现艺术事象

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者往往喜欢选择一些穷乡僻壤貌似与世隔绝之地作为田野点,将其视为一座“原生态”的地方性知识储备库,在此展开深入的田野调查,以期呈现给学界一份“原生态”的艺术民族志。此外,在一些研究中,研究对象持有者的主体性地位缺失,即研究者没有从文化持有者的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而是以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强加”于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当我们仔细推敲这样的研究时,难免会提出疑问:到底存在不存在所谓的“原生态”文化?应该如何看待文化变迁?这些皆值得我们反思。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它被创造出来的那天起就不停地发生着杂糅与重构,这亦是文化成长的一个普遍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本真性/本真的、纯粹的、唯一的”等诸如此类的表述,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不符的,在申报材料中是应当规避的。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尝试民族志书写方式的转换。王杰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追踪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民歌,在当地政府、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策划下,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推动下,走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黑衣壮对自己民族的艺术和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建构。作者认识到了文化的变迁,也认识到了当代审美文化的杂糅性特点,并且在自己的民族志写作中力图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和笔触来进行书写。张士闪在《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一文中,对艺术田野民族志的书写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使用了“凝固幻想”和“流动的想象”两个概念来表示乡民生活的“静”与“动”。作者认为:“乡民艺术知识并不具有结构的永久稳固性,而是因与乡土社会生活关联密切,具有形式转换的多样性和意蕴阐释的多元性。在乡土社会急剧转型、乡民艺术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背景下,学者应透过乡民艺术活动的表层现象认知其深层的交流结构,借助区域社会文化整体的概念,突破民族志书写中‘凝固幻象’之窠臼,以充满流动感的书写模式实现对乡民艺术活动及其内在文化结构的深刻认知。”[11]两位学者的观点存在一些不谋而合之处,可以说那种纯而又纯、永恒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的发展变迁与重构。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艺术民族志的书写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书写思路,正视文化变迁,唯有如此,艺术民族志的书写才能更为完整、客观地呈现艺术事象的发展与变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