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史与元代棉纺织业:勃兴与发展

元史与元代棉纺织业:勃兴与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若由北道内传,流行于关中之棉纺业,其水平似更较低下。[1100]从这以后,松江很快就发展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据《农书》所载:元代棉纺织已具有成套先进的工具。可知宋末元初,这种纺车已流行于闽中。由此可见,元代棉纺织业的迅速勃兴,实是综合了海南黎族传统的棉纺技术、北方民族的弹毛、以及汉族高度发达的丝麻纺织技术而产生的。

元史与元代棉纺织业:勃兴与发展

它是一个完全新兴的行业。如前所述,棉布古称白㲲子。两宋时期,琼、雷地区已多产棉布。李光称当地女子,“自少小惟缉吉贝为生”。李心传记黎族妇女,“得中国绮䌽,拆取色丝,和木棉挑织为军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与省民博易”。稍晚的周去非,记雷、化、廉诸州及南海、黎峒均富有吉贝,以代丝紵。广品有慢吉贝、粗吉贝,又有“绝细而轻软洁白,服之且耐久者”。此外,云南的南诏,亦产棉布,“所织尤精好”。考方勺所记:“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木绵,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1096]据此可知其种已传及闽中;海南所织棉布,亦甚精美。然以《宋史·崔与之传》证之,妇人以吉贝织为衣衾,“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1097]足见其工效甚低。至若由北道内传,流行于关中之棉纺业,其水平似更较低下。所取净棉,仅用来“拈织毛丝,或棉装衣服”[1098],还没有提到棉织问题。

元成宗元贞年间,原籍松江乌泥泾、早年流落崖山的黄道婆重返故乡。乌泥泾“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从闽广地区引进了棉花的种植。然“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黄道婆把崖州黎族人民的先进工具与经验介绍过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1099]。王逢诗:“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骛海得风回,千柚乌泾夺天造。”[1100]从这以后,松江很快就发展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特别指出:“松江乃产布之地”[1101]江南地区的一大批小镇,也很快随着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艺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整个内在本性,它同行会的束缚是对立的。因此织布业多半是在不受行会组织限制的乡村和小市镇上经营的。这些地方逐渐变为城市,而且很快就成为每个国家最繁荣的城市。”[1102]江南的情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据《农书》所载:元代棉纺织已具有成套先进的工具。

【木棉搅车】由三人操作,二人掉轴,一人喂上绵英。二轴相轧,则子落于内,绵出于外。比用辗轴,工利数倍。“凡木棉虽多,今用此法,即去子得绵,不致积滞。”

【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弦,用弹棉英如弹毡毛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假其功用,非弓不可。”这里,我们明显地看到了毡织业弹毛技术的影响。

【卷筳】以薥黍稍茎或无节竹条为之,将弹就的棉花卷为筒,使“牵纺易而匀细”。(www.xing528.com)

【棉纺车】“其制比苎麻纺车颇小”。“轮动弦转,莩繀随之。纺人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莩繀,牵引渐长,右手均拈,俱成紧缕,就绕繀上。欲作线织,置车在左,再将两繀棉丝合纺,可为线棉。”据图谱所示,这种纺车是以踏杆为动力,故俗称踏车。华岳诗:“鹦咀踏车声络络”[1103]。可知宋末元初,这种纺车已流行于闽中。

【棉拨车】“其制颇肖麻苎蟠车,但以竹为之,方圆不等,特更轻便。”又有一种木棉軠床,比之拨车日得八倍,始出于闽建。

【棉线架】旧法纺绵线先将繀络于籰上,然后纺合。以线架纺之,甚为速妙。

在棉线纺就之后,“而后经纬制度,一仿绸类;织纴机杼,并与布同。诗云:绵丝经络比绸工,织纴机张与布同。既可为衣代绸布,便知器用两相通。”由此可见,元代棉纺织业的迅速勃兴,实是综合了海南黎族传统的棉纺技术、北方民族的弹毛、以及汉族高度发达的丝麻纺织技术而产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