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早从晚唐时期开始,机织手工业已开始脱离农户而分立。两宋时期,这种分离愈来愈趋普遍。入元以后,农户向政府缴纳五户丝,足见当时农民皆仅于务农的同时,育蚕缫丝;丝织则由官工匠局担任。[1091]在江南,这种分离的现象也很明显。《至顺镇江志》载:“江南归附之初,置织染提举司,设两局以集造作。丹徒民三百余家,始以妇人女子织纱得名,局家例以匠役之。由是不靖于乡。省台分官抚恤,然后还定。民复诣阙以诉,愿世为邑民奉公上。寻罢提举司,并隶本郡。近年以来,两局工多匠少,而丹徒之民又以非匠户无既禀之给,每告病焉。”[1092]江南的郡县城市中,都设有织染局、生帛局,东、西织局,[1093]专事丝织。徐一夔《始丰稿》中著名的《织工对》一篇,则记杭州城中的私家织户,“老屋将压,杼机四五具,南北向列,二十数人,手提脚蹴。”它们都是佣二十数人的小型机行。官机匠局分络丝、打线、缵䋔、拍金、织染等工序,能够织就精美的织金锦缎,以供贵族的消费。元末人孔齐记宋缂说:“宋代缂丝作,犹今日紵丝也。花样颜色,一段之间,深浅各不同,此工人之巧妙者。近代有织御容者亦如之,但著色之妙未及耳。凡缂丝亦有数种,有成幅金枝花发者为上,有折枝杂花者次之,有数品颜色者,有止二色者,宛然如画。紵丝上有暗花,花亦无奇妙处,但繁华细密过之,终不及缂丝作也。”[1094]唐仁祖奉诏织丝像世祖御容,越三年告成。[1095]可证这种“繁华细密”完全是出于官府侈靡的刻意追求所造成的风气。孔齐又记集庆所产官纱为“诸处所无,虽杭人多慧,犹不能效之。但阔处三尺大数以上,杂色皆作。近又作一色素净者,尤妙,暑月之雅服也。”③其他的花色品种甚多,质量也十分精美。(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