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地区,与水争田和变山为田,以扩大耕地面积在两宋时代已卓具成效,元代则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根据王祯的记载,与水争田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
【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蓋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后值诸将屯戍,因令兵众分工起土,亦效此制,故官民异属。复有圩田,谓叠为圩岸,扞护外水,与此相类。虽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
【柜田】“筑土护田,似围而小,四面俱置瀽穴,如柜形制,顺置田段,便于耕莳。若遇水荒,田制既小,坚筑高峻,外水难入,内水则车之易涸。浅浸处宜种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十日则熟,以避水溢之患),如水过,泽草自生,糁稗可收。高涸处亦宜陆种诸物,皆可济饥。此救水荒之上法。”柜田在规模上虽小于围田,亦有“大至连顷或百亩”者。
【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江东有葑田,又淮东二广皆有之。……若深水薮泽……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浸。”
【涂田】“书云:‘淮海维扬州,厥土惟涂泥。’大抵水种皆须涂泥,然濒海之地,复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泛沙泥,积于岛屿,或垫溺盘曲,其顷亩多少不等。上有咸草丛生,候有潮来,渐惹涂泥。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所谓泻斥卤兮生稻粱。沿边海岸筑壁,或树立桩橛,以抵潮泛。田边开沟,以注雨潦;旱则灌溉,谓之甜水沟。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民多以为永业。又中土大河之侧,及淮湾水汇之地,与所在陂泽之曲,凡潢汙洄互,壅积泥滓,水退皆成淤滩,亦可种艺。秋后泥干地裂,布撒麦种於上,此所谓淤田之效也。夫涂田、淤田,各因潮涨而成,以地法观之,虽若不同,其收获之利,则无异也。”(www.xing528.com)
【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峙中洲,四围芦苇骈密以护堤岸。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普为塍埂,可种稻秫。间为聚落,可艺桑麻。或中贯潮沟,旱则频溉;或傍绕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旱之忧,故胜他田也。旧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正谓此也。”
至于在丘陵与山坡地带,则因其地势,广泛地开垦梯田。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田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总曰梯田。上有水源,则可种粳秫;如止陆种,亦宜粟麦。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其人力所致,雨露所养,不无少获。”
根据当时的记载,江南地区,侵占湖荡河滩作为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镇江的练湖,“元有江南之后,豪势之家于湖中筑堤,围田耕种,侵占既广,不足受水,遂致泛滥。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奏请依宋例,委人提调疏治,其侵占者验亩加赋”。吴松江口潮汐往来,泥沙淤积,“势豪租占为荡为田,州县不得其人,辄行许准,以致湮塞不通”[1061]。松江豪富曹梦炎,侵占淀山湖之淤地为湖田,共九十三围。[1062]乌古孙泽在雷州,“教民浚故湖,筑大堤,堨三溪潴之,为斗门七,堤堨六,以制其赢耗;酾为渠二十有四,以达其注输。渠皆支别为闸,设守视者,时其启闭,计得良田数千顷,濒海广潟,并为膏土”。黄河两岸的退滩地也多占为投下的水稻田。这些都表明:经过多种方式的开垦,耕地面积在元代有所扩大。
水利的兴修对保证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元朝政府对于兴修水利十分重视。在至元七年(1270年),中央成立了司农司,寻改大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在中央专设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在所颁布的《农桑之制》十四条中,就规定:“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濬治。或民力不足者,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官为导之。地高水不能上者,命造水车;贫不能造者,官具材木给之。俟秋成之后,验使水之家,俾均输其值。田无水者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有水田者,不必区种。”政府曾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地方官吏之在水利建设上卓具成效者;如张文谦在中兴,浚唐耒、汉延二渠,溉田十数万顷,人蒙其利。廉希宪镇江陵,“城之外,滀水弥望。公曰:此宋扞敌下策,当之江流。遂得陆地数百万亩,招谕富民随力耕种,约以三年后减半收租,贫民趋之。曾未期年,已成沃壤”[1063]。怀孟广济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凿沁河渠成,溉田四百六十余所。郑鼎为平阳总管,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郭守敬在滋州,引滏、漳水合入澧河,溉田二千余顷。朵儿只督南军子弟在中兴,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凡三载,赋额增倍。类似的材料,不胜枚举。兹引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一书中所列由唐至明列朝所从事之水利事业统计表,以供参考。[1064]表中元代所经营的水利事业总计264处,这当然只是一个近似值。即使从这一近似的数字里,我们也可以看出:(1)考虑到元代维持的时间较短,如果按年代来平均,元代的数字约略与两宋相近;(2)南方的数目远高于北方,说明了南方农业生产远比北方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