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兵志》说:“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在全国大统一以后,忽必烈为了有效地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军事控制。其总体战略安排是在增强中央宿卫军的同时,又“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皆与民错居。
蒙古镇戍军大致组成五大军团:
【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扎剌亦儿部人忒木台,在蒙古国时期卓具战功,窝阔台令领兀鲁、忙兀、亦乞列思、弘吉剌惕、扎剌亦儿五部军灭金。其子奥鲁赤,至元六年(1269年)袭父职,领蒙古军四万户。灭南宋以后,至元十五年,诏令诸蒙古军士,散处南北及还各奥鲁者,亦皆收聚,令奥鲁赤所领四万户所统之众屯黄河以北,阿术二万户屯河之南,以备调遣,余丁定其版籍,编入行伍,俾各有所属,遇征伐则遣之。[920]至元二十四年,以奥鲁赤四万户组成为蒙古军都万户府。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始改为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都万户府“开阃洛阳县龙门山之南,伊水之东”,以治军政。都万户一职由鲁奥赤子脱桓不花——子普答剌吉——弟察罕铁穆尔世代承袭。[921]副都统万户一职则由许兀慎部人塔察儿(倴盏)之子别里虎台——(关系不明)密察而——子宋都䚟——子阿鲁辉——子伯里阁不花——子昔置伯吉世代承袭。[922]其所属为八撒儿万户府、扎儿忽台万户府,脱烈都万户府、和尚万户府。[923]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中统三年(1262年),忽必烈分设山东、河南两统军司(其前身为江淮、江汉两大都督)。山东统军司统西起宿州,东至宁海州诸万户。至元二十一年罢统军司元帅府,立蒙古军都万户府,成为专统蒙古军的军团。大德七年(1303年)改为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仁宗在位时期,也先铁木儿充都万户;乃蛮人囊加台从至元中领副都万户,仁宗时,其子教化袭位。延祐五年(1318年)这一军团撤消。然《元史·兵志·镇戍》载泰定四年(1327年)十二月枢密臣言“脱别台所管五万户蒙古军”云云,说明至少其时仍有此一军团建置。脱别台因在泰定死后谋不利于从怀孟北返的图帖木儿(文宗),为伯颜所杀。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复立为大都督府,囊加台之孙脱坚袭充大都督。所统有左手万户府、右手万户府、拔都万户府、哈答万户府、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玘都哥万户府六万户。[924]置司临沂,天历二年移至濮州。
【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撒勒只兀惕人纽璘伐蜀有大功,其子也速答儿复以平服西南诸少数民族迁蒙古军都万户,镇唐兀之地,寻进同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至元二十八年徙四川行枢密院治成都,以八忽答儿、秃鲁欢、唆不阑,脱儿赤四翼蒙古兵复隶蒙古都万户府。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又立蒙古军都元帅府于西川,径隶枢密院,以阿剌铁木而,岳乐罕并为都元帅。其他情况,已不可得知。
【陕西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凤翔。
【东路蒙古军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土土哈破从乃颜称叛之诸王哈丹,尽得辽左诸部,置东路万户府。统钦察、乃蛮、捏古思、那亦勤等四千余户。以钦察人伯帖木儿为上万户统之。此部后于至顺二年(1331年)改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隶燕帖木儿所掌大都督府而改为中央的宿卫军。另有东路蒙古军元帅府,文宗时其元帅不花帖木儿亦钦察人土土哈子,后亦同并于燕帖木儿所统大都督府。这两个军团性质相同,惟隶属关系不明。
蒙古军团的蒙古军户在镇戍地区内皆即营以家。据记载: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所管四万户,三万户在黄河之南、河南省之西,一万户在河南省之南。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所管五万户俱在黄河之北,河南省东北。[925]这些蒙古军除在战时接受征发外,也往往被派以少数部队协同汉军镇守江南诸重镇。
探马赤的戍地在属于腹里的真定、彰德、邢州、洺磁、东平、大名、平阳、太原、卫辉、怀孟等路。[926]从组成的成员说,原被抽调而组成探马赤的诸部人,入元以后,大多已被视同蒙古。但在分派任务时,这一军团在习惯上却仍往往被派充重役或边远之区。(www.xing528.com)
汉军与新附军镇戍区在淮、江之南,即原南宋地区。伯颜灭南宋后,根据形势,在六十三处置兵镇守。“国制,既平江南,以兵戍列城,其长军之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宅居室,蠹有司政事,为害滋甚。”至元十七年从张铎之请,请以时更易。[927]至元十九年,忽必烈令唐兀䚟就沿江及沿海的驻防又重新作了配置,“自归州以及江阴至三海口,凡二十八所。”至元二十二年二月,复对江淮及江西两行省境内之蒙古、汉军、新附军进行重新编制成上、中、下三万户府,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
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共七翼。
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共八翼。
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共二十二翼。
每翼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隶所在行院。真定翼原属史氏(天泽)、亳州翼属张氏(柔)。其他诸翼之以地名命名者,似皆指其军之原征发地区。[928]它们分散镇戍在二省广大地区,至元二十七年,江淮行省复上言:“先是丞相伯颜及元帅阿术、阿塔海等守行省时,各路置军镇戍,视地之轻重,而为之多寡。厥后忙古䚟代之,悉更其法,易置将吏士卒,殊失其宜。”建议以三万户镇守浙东。原宁国与徽州士兵,尽迁江北,而调高邮、泰州二万户戍之。扬州、建康、镇江三城,跨据大江,人民繁会,置七万户。杭州行省诸司府库所在,置四万户。水军驻地原为十处,今择濒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阅习,伺察诸盗。并加强对钱塘海口的控制,增造战舰百艘、海船二十艘。这些镇戍万户(翼)分据地方要害,除了重兵密戍的江淮行省外,河南行省共有山东、河北大都督府,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及阿剌铁木儿、安童两侍卫蒙古军等十一翼蒙古军,又有本省所辖十九翼军马,俱在河南省之南,沿江置列。[929]四川所驻除蒙古军都万户府外至少尚有十三万户。[930]大德二年(1298年)诏各省合并镇守军,福建所置者合为五十三所,江浙所置者合为二百二十七所,江西原立屯军镇守二百二十六所,减去一百六十二所,存六十四所。[931]可见其镇戍网之密。戍兵多以二三年更代。军队组织:万户之下设总管,千户之下设总把,百户之下设弹压。由所在行省之镇抚司管领。江南四省归出镇扬州的亲王脱欢(忽必烈子)提调,云南则归云南王指挥管理。军官的承袭制度是:“凡军官之有功者升其秩,元受之职,令他有功者居之,不得令子侄复代。阵亡者始得承袭,病死者降一等。总把、百户老病死,不在承袭之例。凡将校临阵中伤,还营病创者,亦令与阵亡之人一体承袭。”[932]有了后一条规定,几乎所有军官都可以得到世袭的理由。
在广大西北,为了防范叛王的侵扰,元朝也在从别失八里到和林一线分屯重兵。至元十三年昔里吉叛,嗣后,海都、笃哇的势力日渐东侵。至元二十二年,和州被陷,畏兀儿亦都护退守永昌。当时西北的防御形势,据剌失德丁所记:“在东方边界的〔极〕端,有合罕(按:指成宗)祖母的一个兄弟(英译本作叔父)宗王甘麻剌统率军队坐镇,其次为合罕的一个女婿阔里吉思驸马,再次为忽必烈合罕的一个大异密土土哈的儿子床兀儿,再其次为又一大异密伯颜——古不克赤(英译作贵由赤)的儿子囊加台,再其次为铁穆耳合罕的叔父阔阔出。然后,〔边界〕抵于忙哥剌之子、宗王阿兰答所领有的唐兀惕地区。他率军居于该处察罕脑儿境内。其次为畏兀儿人之城哈剌火州之境。该处有好酒,它在合罕和海都的边界之间。他们〔畏兀儿人〕与双方都和睦相处,并且效劳于双方。以下驻有察合台之孙、宗王阿只吉和阿鲁忽之子宗王出伯。”[933]元朝政府频年调遣诸军轮番北戍,构成军事上的极大负担。
此外,有些地区还置有不离本贯外戍的乡兵,如辽东有乣军、契丹军、女真军、高丽军,云南有寸白军,福建有畲军。郡邑之地,又设有马步弓手,充当地方警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