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史:两都制度与上都概况,忽必烈的拉拢与控制措施

元史:两都制度与上都概况,忽必烈的拉拢与控制措施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着手兴筑大都城的同时,忽必烈又对上都城隍宫阙进行了增修。忽必烈令把它不远数千里,迁至上都重建,改名大安阁。在大都与上都之间,设驿站十二,由内地徙殷实户充当站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上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607]两都并建也满足了忽必烈在生活上、习惯上的需要。大都置留守司管理;上都便成为朝廷的行都。可知这些都是对草地诸王进行拉拢控制的必要措施。

元史:两都制度与上都概况,忽必烈的拉拢与控制措施

在着手兴筑大都城的同时,忽必烈又对上都城隍宫阙进行了增修。经过几次增修后的上都城,呈正方形,边长一千四百米。在它的西面和北面又附有外城,各外延八百米。因此,全城呈一个包括东南部的皇城在内,四边各为二千二百米的正方形,坐北朝南。皇城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外城之南、西各一门,北二门。宫城在皇城的正中偏北,东西宽五百七十米,南北长六百二十米。史载门有御天门、明德门、东华门、西华门、复仁门、昭德门、小东门、小西门之属。殿有洪禧、睿思、穆清、清宁、崇寿、仁寿、龙光、慈仁、慈德、钦明以及鹿顶、楠木、棕毛、歇山、玉德诸名。它们大体上分成两组建筑群。一是以大安阁为主体的诸殿,分布在宫城之内。大安阁是移取汴梁的金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熙春阁高二百二十二尺,方四十六步有奇,素以鬼斧神工,瑰伟特绝著称。金亡后,南京宫阙摧毁殆尽,惟此阁独免。忽必烈令把它不远数千里,迁至上都重建,改名大安阁。因为上都宫城之内不作正衙,故大安阁即为前殿,重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由于皇城原来地势低洼,水沼错落,许多宫殿是就水或填水建成,以木钉万枚筑基,其费巨万。[603]另一组建筑群是以伯亦斡耳朵为主,它们分布在瑞林御苑。[604]在上都附近,还有东凉亭、西凉亭、失剌斡耳朵等建筑。所有这些建筑的风格及其陈设,也都是或采自汉制,或承袭蒙古旧俗,充分体现了汉蒙两种文化杂糅的特点。

为了促进上都经济的繁荣,1265年五月,忽必烈命令“上都商税,酒醋诸课毋征,其榷盐仍旧;诸人自愿徙居永业者,复其家。”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复以“上都地里遥远,商旅往来不易,特免收税以优之,惟市易庄宅、奴婢、孳畜,例收契本工墨之费。”至元二十年七月,“敕上都商税六十分取一。”在大都与上都之间,设驿站十二,由内地徙殷实户充当站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上都商业交通的发展。手工业也是匠局林立。至元三十年的一份报告中说:上都工匠达二千九百九十九户。他们都是政府所控制的官工匠,是为宫廷及官府的需要服务的。(www.xing528.com)

并建两都既是出乎兼控中原汉地与蒙古宗亲戚里的政治需要,也是游牧行国风俗的继承。蒙古国大汗在漠北的斡耳朵,每年随水草天气,四时迁徙。窝阔台春天弋猎在和林之北,夏天迁至月儿灭怯土草地,秋天射猎于阔阔脑儿与乌孙豁勒之间,冬尽则避寒于汪吉河一带。[605]“大率遇夏则就高寒之地,至冬则趋阳暖薪木易得之处以避之。过以往则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便畜牧而已。”[606]内迁的蒙古人,仍然保持着这种习俗,如屯驻在卫辉的蒙古军,“营帐千屯,分牧共西,夏则避炎潞顶,冬则迎燠山阳。”[607]两都并建也满足了忽必烈在生活上、习惯上的需要。每年四月,春暖草青,忽必烈便携同他的后宫诸闱、宗藩戚畹、宰执从僚、百司庶府,从大都出发,沿途纳钵,放鹰走马,至于上都。大都置留守司管理;上都便成为朝廷的行都。元朝皇帝在这里除了避暑纳凉,行猎自娱外,还接受草地蒙古宗亲姻戚等的觐见,并举行一些蒙古传统的宗教仪式。其中最主要是重九、四月九日的两次祭天活动,六月十五日的游皇城等。有诸王勋贵参加的忽里台也多在这里召开。在会上,皇帝大行赉赏,贵族们纵情燕乐,还要宣诵成吉思汗的扎萨(法令)和必力格(箴言)。“所以昭等威,均福庆,合君臣之欢,通上下之情”。可知这些都是对草地诸王进行拉拢控制的必要措施。秋凉既届,这一行人又返还大都驻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