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史:金代蒙古草原诸部的分布及特点

元史:金代蒙古草原诸部的分布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辽道宗以后,国力转衰,无力对蒙古草原进行有力的控驭,这就使草原上再一次出现势力真空,导致草原诸部乘机蜂起,从而使部族分布的地理图又一次重新绘制。草原诸部于是乘机割据。南宋人把所有蒙古草原诸部泛称为鞑靼,而根据其文化的高低区分为白、黑与生鞑靼三种。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各部族的发展水平差距是颇大的。此部居地在以斡尔寒河上流为中心的蒙古高原中部山地。此部突厥人肤色黝黑,与蒙古部显然相异。

辽道宗以后,国力转衰,无力对蒙古草原进行有力的控驭,这就使草原上再一次出现势力真空,导致草原诸部乘机蜂起,从而使部族分布的地理图又一次重新绘制。

女真灭辽,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亡走漠北,据可敦城,檄会威武、崇德、会番、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即敌烈)、王纪剌(即元之弘吉剌)、茶赤剌(当即元史之扎答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当即元史之篾儿乞)、合主、乌古里(即乌古)、阻卜(即鞑靼)、普速完、唐古(亦作唐兀,即党项)、忽母思、奚的、乣而毕等十八部,自立称王,建号天祐,[54]置南北院官属,图谋恢复。为了防备大石,金将乌古、敌烈部迁于兴安岭东安置,并在泰州一线兴筑边壕,以利拒守。金太宗吴乞买天会八年(1130年),遣兵北讨大石,大石鉴于恢复无望,乃于1131年二月[55]率部西迁,假道和州回鹘,进据哈剌汗国,从突厥名号称葛儿罕(古儿汗gür-khan,意为众汗之汗)。接着,便出兵征服河中(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地区),建立西辽(kharakhitai黑契丹)王朝。

金亡辽之后,它的主要矛头是针对建都在汴梁的北宋王朝,倾全力南侵;而对于蒙古地区,则基本上采取扼大兴安岭之要冲,并凭阴山之险以资防守的消极姿态。草原诸部于是乘机割据。下面,我们就当时蒙古草原上的重要部族,逐一略加介绍。

汪古部(Ongut),又译雍古、旺古、瓮古、王孤等,汪古惕是它的复数形态。它分布在阴山(当时又称天山)以北,南宋人称之为白鞑靼。汪古部的统治者自称是沙陀突厥之后,奉李克用为远祖。[56]《新唐书·沙陀传》:“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唐初,处月避吐蕃,徙部北庭,臣附于回纥。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败回纥,进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纥之诛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同降于吐蕃。沙陀以勇敢善战著称。吐蕃把它安置在甘州,因怀疑它有贰心,欲迁之于河外。沙陀惧,尽忠与子执宜谋归于唐,遂帅部三万落,循乌德犍山东走。吐蕃追杀,士众死者大半,尽忠亦死。执宜率余众二千款灵州,唐灵州节度使范希朝把他们安置在盐州。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希朝改任河东节度使,朝议以沙陀在灵武境,逼近吐蕃,虑有反复;又部落众多,给养浩大,恐增谷价,乃令悉从希朝徙河东。希朝于是选其骁骑千二百,号沙陀军,而处其余众于定襄川。于是执宜据云州城南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河东节度使柳公绰以沙陀素骁勇,为九姓鞑靼与六州胡所畏服,乃奏以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讨使,使居云、朔塞下,捍卫北边。其子赤心以助平庞勋起义有功,进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国昌子为克用。辽的属国军中有沙陀,属国中有沙陀国王府,当即此部。辽亡,耶律大石从夹山北走,行三日,过黑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爱不干河),见白鞑靼详稳床兀儿。“详稳”是辽所授大部族官号,白鞑靼即沙陀国王府,也就是元人的汪古部。据《史集》:金代“尊号为阿勒坛(Altan,意即金)汗的契丹[57]君主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以防御蒙古、客列亦惕、乃蛮以及附近地区的游牧人,筑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在蒙古语中称为兀惕古〔atkū〕,突厥语则称为不儿忽儿合(būrqūrqeh)。〔这道城墙〕从女真海岸开始,顺着契丹,至那(周按:即秦Chin)和摩至那(按即摩秦Manchin,意为大秦)之间的哈剌—沐涟(按Khara-Mürän意为黑河,此处指黄河)河岸〔延伸出去〕;这条河的上源,则在唐兀惕和吐蕃地区内。〔城墙的〕任何一处,都禁止通行。起初,这城墙被托付给这个汪古惕部,责成他们守卫城墙。”[58]

汪古部在金代有四千帐。《史集》说:“〔该〕部落很特别,但与蒙古人相类似。”[59]我们不了解这里究竟何所指?南宋的使臣赵珙记:“所谓白鞑靼者,容貌稍细,为人恭谨而孝,遇父母之丧则剺其面而哭。尝与之联辔,每见貌不丑恶而腮面有刀痕者,问曰:白鞑靼否?曰:然。凡掠中国子女,教成却弱之。与人交言有情。”[60]说明他们的举止外貌,较之其他蒙古人来比较文雅一些。南宋人把所有蒙古草原诸部泛称为鞑靼,而根据其文化的高低区分为白、黑与生鞑靼三种。因此,他们所说的鞑靼,与辽、北宋所指者已有所不同。沙陀突厥被称为白鞑靼,正是因为他们长期伴塞而居,文化程度较高的缘故。景教很早已在这里流行。应该特别指出:我们说汪古部属沙陀突厥,是就其统治家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占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而言的。大抵文明水平越高的部族,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成分就越复杂;而越是发展落后的部族,其内部成员的血缘关系则往往仍占据主导地位,所保存的原始氏族制度的因素也更浓些。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各部族的发展水平差距是颇大的。

克烈部(Käräit),又译克烈夷、怯烈、凯烈、克烈亦惕(复数)。此部居地在以斡尔寒(今鄂尔浑)河上流为中心的蒙古高原中部山地。南临戈壁,东与三河之源的蒙古部相接,北邻薛灵哥河(今色楞格河)下流之篾儿乞部,西是雄据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的乃蛮部,西北则有斡亦剌部。这一地区水源丰富,历史上从来就是草原汗国的中心。克烈部世传系出李唐外族,[61]殆附会之词。剌失德丁认为它是突厥部。“据说古代有个君王,他有七个儿子,肤色全部是黑黑的。因此之故,他们被称为客列亦惕。后来,这些儿子的各后裔分支逐渐获得了专门名号。到了最后,客列亦惕便用来称呼其中有一个君主的那个〔部落〕分支了。”[62]其他别部之有名可按者尚有只儿斤(朱力斤Jirqin)、董合亦惕(董哀Tonqait)、土别兀惕(土别干、秃伯Tübägän)、阿勒巴惕(Albat或Aliat)、撒合亦惕(Saqait,或作Saqiyat)。此部突厥人肤色黝黑,与蒙古部显然相异。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系出克烈部,忽必烈初生时,成吉思汗见之,说:“吾子孙肤色皆红,独此子褐黑,类其舅氏。使语唆鲁禾帖尼别姬,宜付好乳母使育之。”[63]这正表明此二部之间族类上的差异。

克烈人很早就信奉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景教)。大约在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马鲁(Merv,今土库曼斯坦马里)的大主教阿布的硕(‘Abdishō)在写给总主教约翰的一份报告中,便提到有二十万突厥人和蒙古人转奉基督教的消息。据说,这种人名为克烈,属东突厥人,住在东北方。克烈王请大主教本人或派牧师前往,为他们进行洗礼。总主教同意了这一请求,命派遣牧师一人、执事一人前往。[64]这是克烈之名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可知此部人在辽中期已经是一个颇为强大的部族。一些学者认为此部便是《辽史》中的磨古斯所部阻卜,磨古斯便是于成吉思汗为父执的克烈部长王罕的祖父马儿忽思不亦鲁黑(Margus Buiruq, Marcus是一个基督教名,buiruq突厥语意为发号施令者)。[65]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不过就年代来看,马儿忽思是与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大体同时,恐怕只能是辽末金初的人物。《史集》明记杀死马儿忽思的是女真君主,也支持了这一推断。因此,把马儿忽思比定于《辽史·天祚纪》中的“北部谟葛失”或“阴山室韦谟葛失”,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马儿忽思是被塔塔儿部捕送给金国皇帝处死的。为了报仇,传说马儿忽思的寡妻忽秃黑台用皮缝制成一百个特大的盛马湩用的酝都,[66]每一个酝都中暗藏一百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她派人致意于塔塔儿部首领纳兀儿不亦鲁黑说,她将亲自送羊、马和一百酝都马湩以为礼品来见。纳兀儿信以为真,纳之。在宴会上,拉来了大酝都,隐藏在内的战士一拥而出,当场抓获了塔塔儿首领并处死,忽秃黑台为丈夫复了仇。

马儿忽思有两子:忽儿扎忽思与古儿汗。忽儿扎忽思嗣位。忽儿扎忽思以其诸子不和,于是把兀鲁思(ulus)析为两部分,分属诸子,而以台帖木儿与不花帖木儿二子继承汗位。其后忽儿扎忽思的另一个儿子脱斡邻(Toqorïl)驱逐他的两位兄弟而自据汗位。其叔古儿汗依靠乃蛮部赶走脱斡邻。在蒙古部也速该(成吉思汗之父)的支持下,脱斡邻重新取得汗位。接着其弟额儿客合剌又驱走了脱斡邻,也速该再一次帮助他恢复汗位。脱斡邻就是后来在成吉思汗时代以王罕闻名的人物。

乃蛮(Naiman),又作乃马、迺蛮、耐满等。此部居地在蒙古西部阿尔泰山区,西至也儿的失河,北与吉利吉思(今作吉尔吉斯)诸部为邻,东为克烈,西南隔沙漠与畏吾儿相望。《史集》说:“这些〔乃蛮〕部落都是游牧〔部落〕,有些人住在多山之地,有些人住在平原上。”[67]古时候,甚至斡尔寒河哈剌和林地区也是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是操突厥语的部落,很早以来便信仰景教。《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记:吉利吉思南去大都万有余里,“相传乃满部始居此”。他们究竟什么时候往南迁,已不清楚。乃蛮之名,始见于汉籍是1131年耶律大石西征时曾经过此部,《辽史》把它列在乣而毕之后,畏吾儿之前。[68]学者们推测,它即《金史》中的粘拔恩(《辽史》作粘八葛)。金世宗大定中,粘拔恩部长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长孛古及户三万余求内附,乞纳前时耶律大石所授牌印,请求金廷的封赠。[69]不过粘拔恩是否即乃蛮,也不能完全肯定。乃蛮部扼蒙古草原与中亚交通的要冲,受畏吾儿影响很深,文化水平较高。《史集》说:“这些乃蛮部落及其君主都受人尊敬而又强大;他们有一支庞大而又精良的军队。”[70]他们的君长在古时名为古出鲁克汗(Küchlüg Khan意为强大的君主)或不亦鲁黑汗。在12世纪时期,其境地分属于亦难赤·必勒格·不古汗(ïnanch意为信仰;bilig意为伟大的)之二子,长子拜不花,承袭不古汗的汗位,据有靠近平原的地区,金朝曾封乃蛮部长为“大王”,音讹而为“太阳”,故乃蛮汗通称太阳汗。二子不亦鲁黑汗则据有西部地区。兄弟两人关系十分紧张。至少在太阳汗拜不花统治时代,此部任人行政,出纳财物中已经使用畏吾儿文字的印信,[71]可见其政权形式已比较发达。

斡亦剌部(Oirat),又作外剌、猥剌、斡耳那、斡鲁剌、斡亦剌惕(复数)。他们的居地在谦河(叶尼塞河上游)上游的所谓八河地区。据说:斡亦剌部自古以来就人数众多,分衍成许多分支。屠寄《蒙兀儿史记·氏族表》据元人文献,载其分部有五:阿里黑兀孙、赛音惕、阿富、兀泷古儿真、察罕。《史集》把它列为突厥部落,并指出:“虽然他们的语言为蒙古语,它同其他蒙古部落的语言〔毕竟〕稍有差异,例如:其他〔蒙古人〕称刀子为‘乞秃合’(kituqeh),而他们〔称作〕‘木答合’(m(u)d(a)eh),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许多。”[72]他们自有君长。在成吉思汗时代,首领为忽秃合别乞。

篾儿乞部(Märkit),又作篾里乞、篾里期、灭里乞、麦里吉、篾儿乞惕(复数)。《辽史》中的梅里急、密儿纪当即此部。它住在薛灵哥河(今色楞格河)下流。《史集》说:篾儿乞部又称阿兀都亦惕(Audu′it或Uduiut),另一处地方又称兀都亦惕是篾儿乞部的一个分支。据说,有一部分蒙古人又把他们称作Makrit(当即《元史》中的灭乞里部)。兀都亦惕—篾儿乞部又分为四支:兀合思(兀洼思Uwas)、木丹(Mūdān)、秃答黑邻(Tūdāqlin)、只温(Jiun)。此外,见于文献的还有合阿惕(Qo′at)、脱脱里孛斤(Toktori-bogin?)之名。篾儿乞部以强悍好战著称。辽道宗寿昌二年与三年(1096—1097年)间,此部曾乘阻卜磨古斯之叛而举兵响应,辽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斡特剌讨平之。剌失德丁把篾儿乞部人列于“现今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而与系出于东胡的“过去就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相区别。剌失德丁并不了解当时蒙古高原上突厥与东胡两个种系的区分与存在,他甚至把蒙古人也认为系出突厥。但他对于那些因成吉思汗的征服之后才混称为蒙古的诸部落,与迭儿列斤及尼伦两大支蒙古部落,是区分得很明白的。“现今称为蒙古”这句话,正表明它原来并非蒙古,只是由于大蒙古国兴起以后,其他的一些相近的草原部落,“为了自我吹嘘起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尽管在古代他们并不承认这个名字”[73]。因此,我倾向于把篾儿乞部归于突厥。篾儿乞部中有少量农业存在,这个现象在漠北诸部中是比较特殊的。

塔塔儿部(Tatar),又作塔达、答答儿、达达儿。他们是辽金阻卜(靻䪁)即鞑靼的支裔。其牧地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这一地区在辽代属乌古部。辽和金都先后将乌古、敌烈两部向东迁移,塔塔儿部大概就是这以后乘虚进据这一丰美草原做牧地的。此部塔塔儿原来的住地在哪里?《史集》说:“据说,塔塔儿、朵儿边、撒勒只温和合塔斤诸部联合在一起时,他们全都住在几条河的下游。这些河汇流成昂可剌沐涟(今安加拉河,沐涟mūrān,意为河)。这条河非常大;河上住着被称为兀速秃—忙浑的蒙古部落。〔其分布地区的〕边界,现今同……〔脱漏一国名〕接壤。该河邻近一座名为康合思的城,并在那里与谦河汇流。这座城属于乞儿吉思(俄罗斯图拉自治州北叶尼塞河、阿巴根河流域)地区。”[74]康合思,《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作撼合纳。由此可见,塔塔儿等几个部落住地原在安加拉河之南、叶尼塞河以东地区,约相当于辽时的北阻卜或西北阻卜。该部“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已经〕是大部分〔蒙古〕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以其〕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而出类拔萃〕。”[75]他们共有七万帐,分为六个分部。秃秃黑里兀惕(Tūtūqliūt,或作Tuta′ut)、阿勒赤(Ali)、察罕((a)ān)、奎因(Kūin)、帖烈惕(T(a)rāt)、阿鲁恢(Aruqūi)。其中秃秃黑里兀惕是所有塔塔儿部落中最受尊敬者。tūtūq即汉语“都督”的音译。每分部又分衍成许多宗支,如阿勒赤塔塔儿的宗支便达七十个。塔塔儿部在当时以富有闻名。在分部之间经常互相屠杀、抢掠;但在同邻部发生冲突时,塔塔儿诸部便又联合起来。他们与蒙古诸部是世仇,长期以来,“双方无论何时一有可乘之机,他们就彼此屠杀和抢劫。”在争战中,塔塔儿部常依恃金国以自重,1195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始叛金为边患。

蒙古部(Monggol),又作盲骨子、萌古斯、蒙古斯、蒙古里、忙豁勒等。根据《史集》记载,可以分为迭儿列勤与尼伦两大类。迭儿列勤(D(a)rl(a)kin)指一般蒙古人。“这些分支和部落,源出于曾经遁入额儿古涅昆、〔在那里〕生息繁衍的捏古思(N(a)kūz)和乞牙惕(Kiyat)两蒙古部落的残余。这些部落在朵奔伯颜和阿阑豁阿之时以前就有了。”[76]所谓尼伦部(Nirū′(u)n)则被认为是蒙古人中特殊的一支,它是阿阑豁阿在丈夫朵奔伯颜(相传为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死后寡居,家里只有一个马阿里黑巴牙兀惕的男仆,据说,阿阑豁阿“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阑惊觉,遂有娠”[77]。生子不忽合答吉、不合秃撒勒只与孛端察儿。这三子的后裔,统归于尼伦蒙古。“‘尼伦’意为腰。此贞洁之腰表明他们〔三子〕起源于〔灵〕光。”[78]下面,我们分别就两大类的部族及其分支进行简单的列举。

属于迭儿列勤蒙古的诸部落有:

兀良哈部(Uriangqut),又作兀良罕、兀里羊罕、兀里养等。兀良哈人有两种,一种是蒙古;另一种属森林中百姓,则为突厥人。蒙古兀良哈部落同样是一种森林部落,他们的住地在贝加尔湖以东的巴儿忽真脱窟木境内。“脱窟木”(tögüm)意为隘口。

弘吉剌部(Qonggirat),又作甕吉烈、宏吉烈、瓮吉剌等。传说这个部落的祖先在额儿古涅—昆时,未经与他人商议就私自突然走出峡谷,慌乱中竟把他部的炉灶踏倒。“在遥远的过去,其他蒙古部落都愤恨弘吉剌惕人,因为他们最先走出并成为它们的反对者。”[79]此部把自己的起源溯自一个金壶,共生三子:

长子主儿鲁黑篾儿干(ūrlūqmärgän),他就是弘吉剌部所属诸部落的祖先。

第二子忽拜—失烈(Q(u)bāīšīreh)生两子:亦乞剌思(Aikīras)和斡勒忽讷惕(Aūlqūnūt),他们分别繁衍成亦乞列思部(Ikirās,或作亦乞剌思、亦启烈、亦其列思等)与斡勒忽讷兀部(Olqunu′ut)。

第三子秃速不—答兀(Tūsubuūdaū′ū),他有两个儿子:合剌讷惕(Q(a)rānūt)和弘里兀惕(Qūnkliūt)。前者分衍为合剌讷部(Qaranut);后者分衍为豁罗剌思部(Qorolas又作火罗剌思、火鲁剌思)与额勒只斤部(Elikin又作燕只斤)两部。

弘吉剌部在《辽史》中作王纪剌,《金史》中则作广吉剌。他们分布在额尔古纳河上流,北至于海拉尔河,南至哈拉哈河、乌拉根果勒一带。亦乞列思与豁罗剌思部落的住地也同在这地区。他们都与乞颜蒙古世通婚姻。

许慎部(Siusn),又作旭申、忽神。不详所出。

速勒都思(Suldus),又作逊都思、逊笃思、孙都思。

巴牙兀惕(Baya′ut),又作伯岳吾、伯牙吾、伯牙兀。此部又称者台。“者台是蒙古斯坦的一个河谷。”[80]传说有马阿里黑伯牙兀惕的穷人将儿子同朵奔篾儿干换了鹿肉,朵奔把这个孩子“换去家里做使唤的”。此巴牙兀惕大多数人就是这个孩子的后裔。[81]另一支为客赫邻—巴牙兀惕(K(a)h(a)rin Baya′ut),其居地则在草原上。他们都住居色楞格河沿岸。(www.xing528.com)

别勒古讷部(Bälgünüt)、不古讷部(Bügünüt)此二部系出朵奔伯颜与阿阑豁阿所生二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之后。当时也有人把他们列入蒙古尼伦部。

属于蒙古尼伦部的诸部与氏族分支有:

合塔斤部(Qadagin),又作哈答斤。传说阿阑豁阿寡居,感神光生三子:不忽合答吉、不合秃撒勒只及孛端察儿。合塔斤即不忽合塔吉之后裔。撒勒只兀惕部(Salji′ut)又作散只兀、珊竹、散术台、散竹台,即不合秃撒勒只之后。此二部原与塔塔儿部一同居住在安加拉河与叶尼塞河之间,后迁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

孛儿只斤部(Borigin),为孛端察儿所称姓氏。其后也速该又取来作为姓氏。

泰亦赤兀惕部(Taiiut),又作泰赤乌。海都第二子察剌孩领忽所称姓氏。到他的孙子俺巴孩时,它的势力趋于极盛。他们的牧地在斡难—怯绿涟两河之地。“泰亦赤兀惕为人数众多的部落,一些尊贵君主的氏族出自这些部落。他们拥有无数军队。从他们每个氏族中,都出过特殊的异密和领袖。所有〔这些部落〕彼此间同心协力。在每个时代,他们都从自己人中间推选出君主或汗,服从于他。”[82]俺巴孩是蒙古部落联盟的君长。金初扰边为患的可能就是他,后为塔塔儿部所捕,解送到金朝,被残酷地钉在木驴上处死。俺巴孩的儿子合丹太师继长泰亦赤兀惕部。在成吉思汗时代,它由于诸首领之间的内讧,而不可能产生统一的首领,势力分散。

扎答阑部(Jadaran),孛端察儿掠取扎儿赤兀勒阿当罕族的兀良合歹人孕妇为妻,生子名扎只剌歹。“扎答”(jat)意为外族。其后裔名为扎答阑部。该部的牧地在三河之源地区。在成吉思汗时期,该部首领扎木合曾经是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巴阿邻部(Ba′arin),又作八邻。孛端察儿子巴阿里歹之后。

朵儿边部(Dörbän),又作朵鲁班、秃鲁班、多礼伯台。《元朝秘史》载:朵奔篾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四子不将朵奔做叔叔看待,“自分离起去了,做了朵儿边姓”[83]。《史集》则谓为塔马察四子之后,[84]然则此部当属迭儿列勤蒙古部。但《史集》在记尼伦诸部时,说:“这个部落为尼伦部,与八邻部相近:他们同出于一源。”又说:“这个八邻部落与朵儿边部相近,同出于一源。速合讷惕部(Suqanut)也是从八邻部分出的。最初,有兄弟三人,上述三支即由他们分出。”[85]在缺乏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颇难于对此作出判断。此部曾与塔塔儿、合塔斤、撒勒只兀惕诸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dörbän,蒙语意即“四”。

赤那思inas,《史集》谓此部又称捏古思(Näküs)。它是察剌孩收嫂为妻所生之二子的后裔。inas蒙语意为狼。克鲁伦河上流有赤那思山,当即此部的牧地。后来这里是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昔只兀部ijiut、赫儿帖干部(Härtkän),《史集》谓皆海都幼子抄真之后;《秘史》则谓海都之叔纳臣有子失主兀歹、朵豁剌歹。而后者在《史集》里又记为屯必乃第八子不鲁勒扎儿的后裔称朵豁剌惕(Doqorat),不审孰是。

那牙勤部(Nöyäkin),《史集》谓它与兀鲁兀惕(Ulu′ut)忙兀惕(Mongqut)皆屯必乃长子扎黑速之后。《秘史》则载那牙勤为篾年土敦子合臣子那牙吉歹之后;兀鲁兀惕、忙兀惕则为蔑年土敦子纳臣之后。

巴鲁剌思部(Barulas),又作八鲁剌思。篾年土敦子合赤兀子把鲁剌台之裔。

阿答儿斤部(H(a)d(a)rkin),篾年土敦子合赤温子阿答儿乞歹之裔。

照列部(Jäüräit),又作昭列、召列台。《史集》谓出自屯必乃第七子都儿伯颜之后;《秘史》则谓孛端察儿子沼兀列兀之后。

不答惕(Budat),《史集》谓屯必乃第五子巴惕—古勒乞之后。

别速惕(Bäsüt),《史集》谓屯必乃第九子乞塔台之后;《秘史》则作察剌孩子别速台之后。

雪干部(Sükän),又作速干。无可考。

轻牙吉惕(Kinyagit),《史集》并列于迭儿列勤与乞颜的诸部名单中,必有一误,然无可考。

斡罗纳儿(Qolonar)、晃豁台(Qongqatan)、阿鲁剌惕(Aralat)、雪你惕(Sunit)、合卜秃儿合思(Qobturqos)、格尼格思(Ganigas):据《秘史》,皆系抄真斡儿帖该之子,其后各成姓氏。然《史集》则将晃豁台与阿鲁剌惕列入迭儿列勤部,且谓此二部及斡罗纳兀惕—乞里克讷惕(Qorola′ut-Kilknut)皆为斡罗纳兀惕(Qorola′ut)之分支。

主儿乞部(Jurkin),合不勒长子斡勤巴剌合所部,成吉思汗时代,其首领为撒察与泰出。

乞颜部(Kiyan),合不勒所部。

上引蒙古诸部材料,无论是《元朝秘史》或《史集》都是根据口头传说与记忆写成的。因此,往往矛盾,难断必是,故两存之。

森林中百姓,蒙古人称他们为槐因—亦儿坚(hoyin-irgän)。他们住在南西伯利亚森林里,种类繁多,有突厥部落,也有东胡部落。巴儿忽惕(Barqut)在贝加尔湖东巴尔忽真河流域,学者们认为此名即沿自唐代的拔也古。其邻近还有斡亦剌惕、不剌合臣(Bulqajin,意为捕貂鼠人)、客列木臣(Kärämüjin,意为捕青鼠人)、槐因—兀良哈(Hoyin Uri-angqan)、秃马惕(Tumat,又作吐麻、秃满)、豁里部(Qori)、秃剌思(Tulas)。在贝加尔湖西森林中有兀剌速惕(Urasut)、帖良古惕(Tälänggüt)、客思的迷(Käsdimi)、乞儿吉速惕(Kirgisut)等。森林民有时与草原民是很难以明确区分的。一些森林民由于受游牧民的影响,其经济生活开始向游牧转化;而一些游牧民却由于某些原因,离开草原,进入森林。譬如:成吉思汗的叔父捏坤太师的后裔,“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他们背叛了〔他〕,离开他归附于泰亦赤兀惕人,进了森林里,因此他们又被称做槐因—亦儿坚。”[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