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即位之初,国防危机十分严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领李尽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动部众举兵反叛,先后攻占营州及其管辖下的连昌、师州、鲜州等12州。
武则天曾派大将王孝杰率军反击,结果全军覆没,王孝杰阵亡。从此,契丹人实际控制了今东三省一带,常常出兵南下侵扰。
西突厥则乘唐自武则天时代开始的连续的宫廷政变,出兵逐渐蚕食,至李隆基即位时已与吐蕃一道瓜分了西域,占领安西四镇,堵塞了“丝绸之路”。
西面吐蕃自唐太宗征服其族并与之和亲以后,一直与唐保持和平友好的主仆隶属关系,但自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吐蕃与吐谷浑发生利益冲突,由于唐朝奉行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引起吐蕃人的不满,遂至连年与唐朝发生冲突,双方互有胜负,唐朝坚持和亲政策,吐蕃则步步进逼,至李隆基即位之时,吐蕃的势力已深入唐西域境内,严重扰乱唐朝沿西域西去的国际贸易通道。
李隆基执政以后,为彻底解决边疆国防问题,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定,对国家军队和国防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针对府兵逃匿、军府空虚、将士习练废弛的状况,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
一是从原来的府兵中挑选壮士充当禁军,扩大禁军规模,使之成为国家的一支精锐野战部队;二是由国家出资从各地招募兵员,充当各地军事要塞和边防重镇的驻防任务。这两种军人都是一切由国家供养,士兵可以带家属,长期在军中供职服役。
这实际上是唐朝兵制的重大变化。李隆基将原来的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役制,改为了职业雇佣兵制。这在当时均田制已遭破坏、府兵已名存实亡的情况下是十分适宜的,而士兵的职业化对改善军队的素质和提高战斗力也是很有利的。
其次,颁布《练兵诏》,令西北各军镇加强军事训练,扩大兵员人数。又专门派兵部侍郎裴崔、太常卿姜皎,前往各地军镇检查督促诏令的执行情况。
再次,为了解决军马供应不足的问题,李隆基专派心腹将领王毛仲任内外闲厩使,具体抓这项工作,使军马数量迅速增加。
最后,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李隆基下令,在西北近万里的边防线上及黄河以北部分地区设置庞大的屯田区,较好地保证了军粮的就地供应问题,避免了从前那种千里运输的劳民伤财局面。
在做好必要的准备之后,李隆基开始对边疆用兵。
首先,于开元二年(714)、开元十八年(730)、开元二十二年(734)连续几次出兵征讨契丹,最后,在大将张守珪的指挥下,全面击溃契丹军队,迫使契丹首领率众投降。
李隆基对西突厥的策略,也是以军事剿灭为主。
当时,突厥首领默啜可汗乘唐中宗、唐睿宗之乱屡次出兵侵扰。李隆基即位后,默啜屡次遣使求婚,均遭李隆基拒绝,便更加肆无忌惮地骚扰边境地区。
李隆基则一面与兴起于今新疆地区的由西突厥分化出来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个大部落结好,从西突厥的西面威胁突厥,一面在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一带)设立大都护府,以大将王晙为安北大都护,将驻守在今内蒙古西部、宁夏和新疆等地的边防军统一指挥,边屯田边练兵,然后利用突厥内部发生冲突之机,伺机出击。
从开元二年(714)开始对突厥用兵,由回纥等部为西路军东向攻击西突厥西部,唐军则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出动两路大军,一北向,一西向,对西突厥形成东、南、西三面包围夹击的战略态势,时战时和,至天宝三年(744),终于在新兴回纥部族的全力协助下完全消灭了西突厥,回纥基本承袭了原西突厥的大部分土地。
李隆基即位时,对唐朝西部边境威胁最大的是新兴的吐蕃民族,这个民族活动于今青藏高原,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双方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www.xing528.com)
吐蕃一直与活动于今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民族处于对立状态,高宗、武则天时代以来,吐蕃经常向唐朝廷状诉吐谷浑侵其疆界,但唐朝此时看到吐蕃逐渐强大,便有意扶持吐谷浑以牵制吐蕃,故对吐蕃的诉苦或置之不理或偏袒吐谷浑。吐蕃对唐朝廷这种偏袒态度十分不满,便经常出兵攻击吐谷浑和骚扰唐西部边境。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薛仁贵率十万大军征讨吐蕃,大败而归,安西四镇全部丢弃,吐谷浑也被吐蕃消灭。
此后,唐朝对吐蕃一直处于守势,但唐睿宗即位后一面送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一面设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统一指挥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营田和戍守,并加强安西都护府的兵力。
李隆基执政后,为便于对吐蕃统一指挥作战,特设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年秋,吐蕃出兵十万大举进攻河西临洮(今甘肃岷县),同时,也对兰州一带展开全面进攻。李隆基派大将王晙和郭知运率军迎击,挫败吐蕃军队,吐蕃转而求和,但李隆基不许,并随后发兵十万全面反击吐蕃,夺回被吐蕃侵占的河西九曲之地。
至开元十七年(729),吐蕃屡战屡败,频频求和,李隆基始允其请,双方虽于赤岭一带设立分界碑,相约彼此不再攻掠。但吐蕃并不就此罢休,而是将注意力转向西域(今新疆),大肆派兵进攻西域各族。
唐朝在屡次下令吐蕃罢兵休战无效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派兵从凉州方向侧击吐蕃,夺回西域控制权。后来,唐大将高仙芝、哥舒翰又先后率大军征讨吐蕃,俘获吐蕃国王,攻占其都城,彻底征服吐蕃,直至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人才又乘机横行起来。
总之,李隆基在边疆问题上基本采取先软后硬、以军事征服手段为主的策略,全面收回了自唐高宗以来丢失的国土和边疆控制线,完全恢复了唐太宗创造的大唐疆域。
他的这种战略,大体上以在北方采取守势而在西方采取攻势,即鉴于突厥大本营远居大漠以北,来去飘忽,而大唐已无唐初李靖这样的天下名将,故对正北面的突厥采取强兵防御的战略态势。
又鉴于吐蕃强盛,严重威胁唐对西域的控制和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交通线,故对吐蕃采取全面强硬的军事进攻手段。因而,李隆基一面屡次拒绝突厥的求婚请求,一面屡将公主下嫁东北的奚、契丹等部族首领,并招抚突厥北面的九姓部落,又与回纥等西突厥衍生部落联手,最大限度地孤立突厥,使之处于四面受到威胁的境地,再加之以军事进攻的手段。
对吐蕃则完全采取全面而连续的大规模军事进攻,直至俘其国王,占其都城方始罢休,因而能够重新夺回对西域的控制,彻底解除西部边境的威胁,并为吐蕃最终并入中华版图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李隆基在其执政的前半期,即开元年间(713—741),治国安邦发愤图强,与其文臣武将一道采取了一系列的文韬武略,使国家很快恢复并超过了唐太宗所创下的“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旧唐书》对李隆基执政时期的文韬武略是这样总结的:
李隆基君临天下,严格典刑,明申礼乐,爱好慈俭,遵循轨仪。黜前朝徼悻之臣以杜绝奸臣,焚后庭珠翠之玩以戒绝奢侈,禁女乐而出宫嫔以表示身教,赐酺赏而远声色以戒惧荒淫,叙友义而睦骨肉以敦厚风俗,励兵而责帅以严明军法,朝集而计最以考核吏能。朝廷之上,无非经世济国之才;表奏之中,皆得论治忧思之士。而又旁求硕儒,讲道艺文。倡言谏诤,日闻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把李隆基夸成了一朵花。虽难免有溢美之词,但大体接近事实。
但李隆基终究不是唐太宗那样马上得天下的君主,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文治武功之后,开始追求享受,声色犬马,无所不好,尤其是夺儿媳杨玉环以为己妃,封之为杨贵妃,从此,与杨贵妃朝夕厮混,将国家大事一并扔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一班奸臣,朝政因之日益败坏。
又因开疆拓土、追求边功,在东、西、北边境设置总揽一方军民的节度使,宠信东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终于导致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举兵叛乱,造成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盛唐由此转衰。李隆基也在忧郁中死去,一代英君就这样有始无终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对此做了如下品评:“唐明皇依恃其太平日久,不思后患,竭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以为帝王富贵都不如我,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不仅为了自己娱乐,也想以此夸耀于人。岂不知大盗在旁,已有觊觎帝位之心,终于导致举朝逃亡,生灵涂炭。可见,君主崇尚奢侈华靡以夸示于人,适足以成为大盗的诱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