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是李隆基治国的基本国策。
在他看来,开源便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达到国强民富的目标;节流便是提倡节俭朴素,在全国重新兴起贞观时期那种务实俭约的风尚。
李隆基重视农业发展的战略,第一个战役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检田括户运动。
唐朝经过高祖、太宗、高宗和武则天近一个世纪的统治,均田制已逐步遭到破坏,土地兼并加剧,“广务田宅”成为官僚士大夫的主要追求,地主庄田遍布各地,农民大量转变为庄客,自耕农急剧减少,这不仅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也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李隆基一面发布命令,重申均田制的规定,禁止在长安、洛阳两京五百里内设置牧地,不得违法买卖口分田和永业田,不得占借公私荒废田。一面派宇文融为全国覆田劝农使,率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黑地和豪强荫庇的客户,把检括出来的土地全部没收,按均田制分给无地的农民使用。
对于政府“账外”的人户,一律登记注册,就地入籍。这次检田括户的结果是中央政府增户88万,岁增客户税钱百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自然经济国度里,水利也就成了国家和民众的命脉。中国历代王朝都有着重视农业水利建设的传统。
在李隆基整个执政期间,全国共兴建50多项大型水利工程,相当于整个唐朝兴建水利工程的20%,超过了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所建水利工程的总和。
为了增加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李隆基还采取了裁汰僧尼的措施。
以上是开源。
在节流方面,李隆基带头,从自己开始节欲、节俭。敢于从我做起,我为天下表率。(www.xing528.com)
他意识到:“文质之风,自上而始。”“隋氏纵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
唐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和平统治,奢侈之风渐渐兴起,特别是宫廷自武则天时代后期起竞相浮华,极尽奢靡。
开元二年(714)七月,国家大政初步确定后,李隆基便针对“风俗奢靡”的社会弊端,断然采取了四项措施:一、皇帝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关部门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不得服珠玉锦绣。二、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鞍镫等,三品以上,允许饰以玉,四品饰以金,五品饰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允许染为皂色。三、自今以后天下再不准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四、撤销两京织锦坊。
李隆基“始欲为治,能自刻厉如此”,的确是非常可贵的,为当时的移风易俗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这是当时社会风气能够迅速好转、国家能够迅速富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李隆基还下令减省宫女,用牛车将她们一一遣送回家,并为此下诏说:“看到不贤的人事莫若自我反省,想禁止民众谤议莫若自我修德,改弦更张,革除弊政就好了。”
在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皇家宫廷往往蓄养宫女成千上万,这些人不仅耗费国家大量财政开支,而且,她们争宠斗艳,乱宫干政,严重影响帝王的道德形象。
唐太宗上任伊始即遣放掖庭宫女三千,李隆基即位也效法太宗遣放宫女,这是为人表率、倡导俭约风气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薄葬思想在中国起源较早,春秋战国时代就已产生,唐太宗曾专门为此颁布过诏令,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和平生活,朝野奢侈之风渐长,厚葬习气自然卷土重来。李隆基重申薄葬主张,也可谓是对症下药的良方。
李隆基还特意下了一道《禁厚葬制》:“自古以来的帝王都以厚葬为戒,因为那是无益于亡者而有损于生者的事。近代以来,共行奢靡,互相仿效,渐成风俗,耗竭家产,乃至家国都凋弊不堪。”“宜令有关部门据品令高下,明文规定: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账,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诸多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