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后施政:隋唐韬略中的务实政治方针

武后施政:隋唐韬略中的务实政治方针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十二条,就是武则天的施政纲领。可见,武则天的政治主张是比较务实的。李弘这种在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不符合武则天的心意。此后直至683年李治去世的八年中,武则天又先后废立了二位太子,依次是她亲生的次子李贤、三子李哲,稍不驯服即予更换。这些旨在打击李唐皇室的措施,当然有利于李治去世后,由武则天出面摄政。

当然,武则天深知在当时那种男权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女人干政,不做出一番卓有成效的事业和政绩来,是难以维持长久的。

所以,她在垂帘听政、实际参与执政后,便锐意将还残存着较为浓厚的袭自南北朝的尚武政风“更为太平文治”,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唐朝科举考试的规模,是在武则天手中扩大的。

史载,“永徽以前,俊士、秀才二科尚与进士科并列。咸亨年间以后,凡是由文学中举入选的人才都集中在进士科。”录取数量也显著增多。

对比一下,李世民贞观年代一共二十三年,进士总共录取二百零五人,最多的一年二十四人。而据徐松《登科记考》统计,自麟德元年至弘道元年李治去世时止,十九年间录取进士至少三百人,最多一年达七十九人。

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和文坛名士陈子昂、刘知几等,都是这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

武则天又创设“南选”之制,以便于选拔岭南、黔中等地区的人才加入官员行列。

唐中叶的礼部员外郎沈既漳总结唐前期科举制时,注意到了武则天的贡献,他说:“则天太后博览文史,爱好雕虫之艺,永隆年间开始以文章选士,及至永淳年间以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官无不以文章显达。因循日久,渐以成风。”

可见,唐代文坛空前繁荣,是与武则天提倡“文治”的政治风格分不开的。

最能体现武则天治国思想的,是上元二年(675),武则天向李治上书“建言十二事”:

一、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二、免除京城三辅地区的租赋;

三、息兵兴文,以道德化天下;

四、天下严禁崇尚浮巧;

五、省工费力役;

六、广开言路;

七、杜绝谗言;

八、王公以下都应学习《老子》;

九、父在而母去世者为母服齐衰三年;

十、上元年间以前勋官已给告身者不再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

十二、百官任职年久而才高位低者进阶升秩。

以上十二条,就是武则天的施政纲领。(www.xing528.com)

从这篇奏疏来看,武则天对当时国家政治状况的利弊得失是十分熟悉的,同时也显示出她对《老子》学说中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十分推崇,的确在着意促成李世民时期未能完全达成的“偃武修文”局面。

可见,武则天的政治主张是比较务实的。

也许正因为在几年的垂帘听政中显示出了武则天高超的治国能力,随着李治中风病症愈来愈重,咸亨元年(670—674)以后,李治便将“天下政事一一付托给武则天”。

上元三年(676),李治因为病痛缠身,曾打算让武则天正式摄知国政,以便“传位给武则天”,只是在郝处俊、李义琰两位参政宰相的劝阻下才作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地位并不巩固,危机依然存在。

一旦李治去世,她还会面临存亡抉择。因此,她还需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打击对立面。

但是,武则天这次不是直接打击郝处俊、李义琰,而是采取了迂回出击的办法。

武则天以“广召文词之士入禁中修撰”为名,引进文学之士元万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让他们集中撰书,前后共撰成了《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少阳正范》《兆人本业记》等千余卷书籍,多是规范太子及臣民行为的佳言懿行,作为对先前颁布的《唐律》的补充。

因为这批人被特许由宫城北门即玄武门出入禁中,故时人称为“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的任务,当然不仅仅只是著书。

武则天规定,北门学士对于“朝廷奏议及百官表疏,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以达到打击对立面顽固官僚集团、加强自己统治基础和政治地位的目的。

事实上,这些人的确对武则天参政议政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对当时的文治成绩卓有贡献。

史称,范履冰、周思茂“最蒙亲信,至于政事损益,多所参议”;刘祎之“甚见亲信委任,当时军国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速敏,皆可立待”。最后,刘祎之、范履冰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元万顷官至中书侍郎,周思茂官至秘书少监。

同时,武则天还着意改变原来一般士人难以进入三品以上官阶的局面,于是,“乾封以后,始有泛阶入五品、三品”的现象,关陇集团垄断高官勋贵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她除了加紧培植新进年轻的靠拢自己的官僚集团外,还不断打击和削弱李氏皇族成员,不断强化自己在李氏皇族中的至高地位。打击对象中,也包括她的亲生儿子们。

首当其冲的是皇太子李弘,他此时已经成人,几次对朝政提出批评和建议,李治也屡屡因出巡而让他监国,特别是李弘见到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年已40还被幽闭在掖庭未嫁,便几次向李治和武后上书或面请,建议尽快将二女出嫁,以遂人伦。

李弘这种在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不符合武则天的心意。

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自己通往皇权之路的障碍,也包括亲儿子。

上元二年(675)四月,李弘随李治与皇后巡幸至洛州,在合璧宫遇毒身亡,年仅24岁,这成为唐朝的一桩疑案,时人怀疑是武则天指使人干的。

此后直至683年李治去世的八年中,武则天又先后废立了二位太子,依次是她亲生的次子李贤、三子李哲,稍不驯服即予更换。

其中,李贤为太子五年,于调露二年(680)被废。同时,先后将杞王李上金、郇王李素节等流放边疆,蒋王李恽自杀,将常乐公主、义阳公主、宣城公主等幽禁起来,杀周王显妃赵氏。

这些旨在打击李唐皇室的措施,当然有利于李治去世后,由武则天出面摄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