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逐步品尝到权力的滋味儿的。
当上皇后的武则天,一开始并没有涉足朝政的野心,她只是想在朝廷中建立一个支持自己、为自己说话的政治集团,借以打击报复元老贵族集团和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
在当时的情况下,巩固皇后地位的最佳措施,莫过于将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太子。所以,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敦促李治于次年正月,宣布废黜皇太子李忠为梁王,立自己所生长子李弘为皇太子,并改年号为显庆,是为显庆元年(656)。
但是,敌人依然很强大。只是贬走一个褚遂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元老贵族集团控制朝政的局面。
还有一个敌人,强大而且危险:长孙无忌。李治和武则天共同的舅舅,元老贵族集团的首领。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当皇后武则天的敌人他并不怕,但是,有一点非常致命,他没有想到,他同时也成了皇帝李治的敌人。
而他成为李治的敌人的原因,很简单,他一直把李治当自己的外甥,可是他忘记了,李治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皇帝。
既然是皇帝,就应该拥有皇帝的权力和威严。但在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贵族集团的“照顾”下,李治一直过着“顾命大臣”左右朝政、挟权窃威的傀儡政治生活。时间一长,李治能忍?
就这样,在高宗的支持下,武则天的政治集团很快控制了朝廷要职:李义府当上了中书令,许敬宗受任为侍中,掌握了中书省、门下省这两个中枢机构,羽翼袁公瑜、辛茂将等也窃据要职,下一步打击报复元老集团就易如反掌了。
显庆二年(657)七月,进攻的号角吹响,武则天正式开始了摧毁长孙无忌和元老集团的行动。
攻击由许敬宗、李义府发起,他俩出面,诬奏“前侍中韩瑗、前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桂州乃用武之地,便授褚遂良为桂州都督,想借以为我外应”。图谋不轨就是阴谋造反夺权取天下,这在那个时代是株连九族的大逆不道罪行。
不须再说二话,韩瑗被贬为振州(今海南三亚)刺史、来济贬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褚遂良再贬为爱州(今越南北部)刺史,柳爽再贬为象州(今广西象州)刺史。
这几位可以说是元老集团的羽翼,羽翼已去,下一步就该砍掉主干了。这个主干,就是长孙无忌,坐以待毙的长孙无忌。
机会很快就来了。
显庆四年(659),洛阳有人上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等结党营私,许敬宗受命调查此事,韦季方畏罪自杀未遂,许敬宗趁机上书诬告说:“韦季方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残害忠良,以便让大权落入长孙无忌之手,再伺隙造反,如今事情败露,想自杀灭口。”
另一方面,许敬宗又逼迫韦季方承认与长孙无忌、韩瑗、柳爽、褚遂良等相互勾结以谋不轨。
昏愦懦弱的李治,对如此重大的事件竟不亲自审问,而是听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一面之词,迅速做出决定,免去长孙无忌的一切职务和封邑,贬为扬州都督,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元老集团中保持缄默的于志宁、高履行等也被贬到边疆。
扳倒了长孙无忌,武氏集团就肆无忌惮了,接下来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诛杀。
长孙无忌、韩瑗、柳爽、褚遂良等人及其兄弟儿孙或秘密或公开,均遭处死,家属被远远流放,前后贬杀流放者达几百人。
从此,武则天的政治集团牢牢控制了朝廷大权,武则天开始能够左右朝廷主要的军政大事。
按照史学大家陈寅恪的分析,武则天把长孙无忌扳倒,在历史上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因为武则天的出身,是低下的寒族;而长孙无忌呢,则代表关陇门阀世族。
在此之前,自东汉末年以来,社会上层政治一直操纵在门阀世族手中,政治僵化,智慧窒息。自武则天沉重打击这些门阀世族之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改革与进步的空气日益浓厚。
而武则天之所以在与王皇后的争斗中屡遭元老集团反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家族在宗法制中地位不高。
所以,武则天要想在贵族上层社会取得牢固的地位,还必须改变自己家族血统在封建宗法制中的排序,制造出自己高贵血统的舆论。(www.xing528.com)
于是,在打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集团后,武则天指示许敬宗等人上书李治,提出李世民时期修的《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请求予以修改”。
为了满足武则天的需求,一个以礼部郎中孔志约为首的修志班子成立了。不久,新的《姓氏录》随之诞生,其中,“以武则天家族为第一等”“其余都以现任官品高下为次序”,一共分为九等,五品以上官员都入为士流,这一来便彻底打破了原来以官颁族姓次序为高低的门阀士族制度,为庶寒士族地主阶级进入国家高级官员之列、成为新进贵族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以后武则天登台为帝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武则天正式参政的机会,也是天赐的,因为李治的身体不好。
显庆五年(660),年仅32岁的李治患轻度中风,头晕目眩,居然到了无法理政的地步。
李唐皇室,似乎有高血压病家族史。李治的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都有患上类似“风疾”的记录。而这个“风疾”,从其头晕头痛、影响视力、影响语言能力、影响行动能力等症状来看,很可能就是现代医学上的高血压病。
后来的唐顺宗李诵、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都先后患有此病,唐顺宗李诵因此病而失去了语言功能,唐穆宗李恒则更因此病而失去了行动能力。加上李治本人,唐朝22个皇帝中共有7人患有此病,比例高达32%。这还只是见诸记载的。
李治无法理政,那政务交给谁处理呢?儿子们还小。李治把目光移到了自己的“贤内助”身上。事实上,武则天这位“贤内助”,平时已在政务上帮助李治出谋划策了。
交给她,放心。李治心想。
而武则天“性格开放,头脑敏捷,广涉文史,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上下得当”,加之能够屈身忍辱,承顺李治意愿,所以李治一则力排众议立她为后,继则将政事交与她处理。(《资治通鉴》卷200)
这是武则天从后宫走向前朝的关键一步。
在武则天的主持下,龙朔二年(662),初步对官制进行了改革,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六部、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都改了名。
其实,不只是改个名这么简单。武则天想让朝廷内外的人都看到,她执政理政的不一样。但是,毫无法制约束的专制政治在任何人手中都会走向专权的极端,武则天也一样。
现在,轮到武则天的权力和李治的皇权互相冲突了。
龙朔三年(663),右相李义府主持选拔官吏时,依仗武则天势力,卖官鬻爵,招贿纳亲,引得朝野议论纷纷,李治便批评李义府,李义府却毫不认错,反倒责问高宗说:“是谁向您讲的?”言下之意好像立刻就要去找此人算账,弄得李治好不恼火。他开始慢慢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了。
这种感觉积累多了,终于在一天把武则天推到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处死之后,据说其所居宫中常常闹鬼,为了驱除王皇后、萧淑妃的阴魂,便请道士郭行真入宫为厌胜之术,即驱鬼术。
不料,这事被原为废太子李忠太监的宦者王伏胜告到了李治那里。李治本来对近来武则天及其党羽的专横跋扈有所不满,听说此事后不觉大怒,便立即召进西台侍郎上官仪与之商量,上官仪建议他废掉皇后“以顺人心”,李治深以为然,指示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千钧一发之际,武则天在李治身边安插的耳目起到了关键作用,武则天马上就得到了消息。她即刻来到李治宫中解释,李治本来多少有点惧怕皇后,这会见皇后一番话,便“羞缩不忍,待之如初”,又害怕皇后发怒,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上官仪。
武则天当然要秋后算账。她指示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三人连同其家属一起统统被处死。
从这件废后未遂事件中,武则天悟出一个道理:自己虽然已是皇后,但命运其实仍然握在别人手里,随时有可能像贞观末年一样被轻易打发到尼姑庵中去,因而必须自己执政,牢牢控制住国家政治大权,才不至于被人暗算。
这样的惊险局面,绝对不允许重演。
从此,只要李治出面处理政事,武则天都要与之同行同坐,一在前庭,一在帘后,政无大小,她都要亲自过目,亲自决定,李治听命而已,内外称为“二圣”,她成了事实上的掌权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