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好友,因而成为大唐开国高官之一。
武则天天生丽质,远近闻名,不幸的是其父早逝,家道一落千丈。武则天14岁时,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百无聊赖,渴想美色填补空缺,已没有高官父亲保护的她遂被召进皇宫,做了一个低级妃嫔——才人,在李世民身边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妃子生活。
如果其父健在,她恐怕不至于如此低就(宫妃对官宦子女而言并非好事),如果李世民不是晚年有所放纵,也恐怕不至于将一个14岁的少女拉进自己年过半百的怀里。
恐怕在李世民心里,怀中的这个14岁少女,美则美矣,性格可实在不招人喜欢。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武则天的平生性格。
一次,李世民的御马厩中有一匹烈马,无人能驯服它,当时正在李世民身边的武则天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有法子降服这匹畜生,这个法子就是:第一用铁鞭抽它,如果还不驯服,就用铁锥刺它,再不驯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这显示出武则天有着烈马一样的刚毅性格和果断决然的心理素质,完全不像一位纤弱少女的唯唯诺诺之态。
也就是说,武则天即使在少女时期,也不是温柔型的女人。
如果李世民活到88岁,直到武则天44岁时再死去,也许武则天这辈子就会安心在后宫当一个妃子,那么她的人生就不会那样丰富多彩。
可惜的是,李世民年仅58岁就去世了,而武则天才14岁。
按照李唐皇室的规矩,这个14岁的如花少女,由于侍候过李世民的床帏,必须进入感业寺去当尼姑,从此终身为李世民的亡灵诵经超度。
不出意外,这个小尼姑将悄悄地消逝,如同秋天的一片落叶。
但是,恰恰出了意外。
这个意外,来自于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是什么时间和李治有了私情的,不得而知。但一定是在武则天进入感业寺之前。
两人旧情复炽,则是因为李治要为父亲的丧事来感业寺进香,又遇到了武则天。
王皇后此时,正要与李治所宠的萧淑妃一争高低,所以她出面,极力劝说李治打破常规,把已削发为尼的武则天重新接进了宫中,不久便被封为昭仪,这是永徽三年(652)的事。
王皇后要是能预知武则天将来要对她做的事,她一定会把自己的肠子都悔青。武则天则紧紧地抓住了这次人生机遇。
她现在只是昭仪,所以她的领导和上级就是皇帝与皇后。第一步,就是要取得皇帝和皇后的信任和宠爱。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非常简单,只需要略施小技。皇帝李治在舅舅长孙无忌“窃弄威权”和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吃醋的双重烦扰之下,“独信昭仪”;与此同时,缺乏政治眼光与头脑的王皇后也极力拉拢武则天,以期将得宠的萧淑妃从李治身边赶走。
但是,取得皇帝和皇后的信任,对于武昭仪而言,还不够,远远不够。因为,她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一个皇帝、一个皇后,可以瞬间决定她的生死。她不要这样。
那要怎样?取代王皇后!
为了扳倒王皇后,她先是采取广结善缘的办法,凡是王皇后不喜欢的人,她都刻意亲近,所得赏赐大多拿来分赠给宫中太监、宫女等。于是,宫中上下人等多数成为她的亲信和耳目,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都立刻传进她的耳朵,她则总是巧妙地把王皇后的一些过失及怨言变成枕头风,吹进李治的耳中。这样,久而久之,在李治的心理天平上,王皇后便渐渐地失去了分量。
可是,李治仍然没有疯狂到要废掉王皇后的地步。至少,他还需要一个过硬的理由。
那好,就给他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
永徽五年(654),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
一天,王皇后来到武昭仪宫中,见昭仪不在,便把睡在床上的小公主抱起来逗弄了一会,随后起身回自己宫中去了。
武昭仪得知王皇后来过之后,顿生恶念:何不弄死女儿,然后嫁祸于王皇后!纵令皇后有一千张嘴也难以分辩,到那时不怕皇上不废她!
主意打定,武昭仪便残忍地掐死了熟睡在床上的女儿,然后盖好被子,让人请李治到宫中来玩。(www.xing528.com)
李治来后,武昭仪若无其事地与之说笑了一会,李治便想看女儿,武昭仪即随手掀开锦被,抱起女儿,一看孩子已死,立即装模作样地哭喊起来,连忙问侍婢,有谁来过宫中。
侍婢们都说,刚才只有王皇后来过。武昭仪便一口咬定:必是皇后见我得宠,趁机扼死我女儿以泄恨!
武昭仪的心肠够硬,这个理由也足够硬了。李治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但是,王皇后不好废。因为在封建时代,废立皇后是极其重大的政治举动,皇帝一人是不宜轻易做出决定的,何况唐代法制较为完备,行政程序严格,废立皇后必须经三省会议讨论通过方才可以,否则,即使皇帝下诏,门下省也会驳回诏令。
为了达到目的,武昭仪决定向大臣行贿!
一天,武昭仪与李治一道,亲自带着十车金宝、锦帛,来到身为第一宰相实际控制朝廷军政大权的长孙无忌府上,谒见这位“元舅”,当场封拜长孙无忌三个幼子为朝散大夫。封完官,给完钱,李治尝试着以皇后无子为由与长孙无忌商量废立皇后之事,谁知长孙无忌不为所动,断然拒绝。
事后,武昭仪又多次让曾与长孙无忌夫妇平起平坐的母亲杨氏(武则天父亲武士彟与长孙无忌同为开国功臣)去长孙无忌府上请求,都被坚决回绝,只好暂时搁下此事。
日后的长孙无忌,将为自己今天的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皇帝要办的事,肯定办得成。有时是一步办成,有时则需要多分个几小步。
李治这次的一小步,是把王皇后的舅舅柳爽,罢免宰相,贬为吏部尚书,这表明李治对王皇后及其族系已经开始疏远。
无论如何,第一回合,武昭仪还是受挫了。但她没有白失败,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现有的元老重臣,不会支持自己,必须另找支持者。
第二年六月,武昭仪又一次为王皇后设下了一个更为险恶的陷阱: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用巫蛊术诅咒武昭仪和皇上。
在封建迷信思想十分盛行的古代,用巫蛊术咒人不啻是犯上作乱。王皇后的舅舅柳爽由此再度被贬为遂州(今四川遂宁)刺史,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也被勒令从此“不得入宫”,王皇后被彻底孤立了起来。
李治从此完全失去了对王皇后的兴趣和信任,只是苦于没有大臣支持自己废后的行动。
恰在此时,中书舍人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降职为壁州司马。李义府为挽救自己的仕途,接受另一同事中书舍人王德俭的建议,投高宗和武昭仪所好,向皇帝上书,请求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李治拿着奏章,如获至宝,立即召见李义府,又是赐珠,又是加官,武昭仪正愁没有同盟者,也立即派人私下给李义府送上厚礼,结为心腹。
不久,李义府即破格提升为中书侍郎,一跃而成为宰相之一。
慢慢地,当时的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都倒向武昭仪一边,成为她夺取皇后宝座的心腹。
从此,武昭仪在朝廷之中有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团,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贵族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武昭仪的监视之中。
不久,元老集团中的长安令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长史,许敬宗则升为礼部尚书,这一贬一升显示着两个政治集团力量的消长。
到了九月,李治与武昭仪以为废后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等几位元老入宫正式征求他们对废立皇后的意见。
褚遂良首先发言表示坚决反对,乃至以辞职相威胁。另外几位重臣如韩瑗、来济、于志宁等也接连上书谏阻废立,一连几天,君臣争执不下。
在这关键时刻,元老之一的李世勣,叛变了。他叛变的立场,倒不是为官为钱,只是平时不大看得惯长孙无忌的专权。于是,他改变了立场,对李治表态说:“这是陛下家事,不必更问外人。”这无疑是在向李治暗示支持倾向。
李治觉得可以下决心了。十月,在武昭仪及其党羽的支持和李世勣以中立姿态的默许下,再也不看舅舅长孙无忌的脸色行事,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决策,并将元老重臣褚遂良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不久,贬到更远的桂州(今广西桂林)当都督。
几个月后,王皇后和萧淑妃便被武则天秘密处死。为了树立新皇后的权威,十一月,李治在皇宫举行了盛大的册立皇后的典礼,并在皇宫肃仪门举行了隆重的百官朝见新皇后的仪式。
这在大唐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武则天所享受的第一次百官朝拜。
李治此时当然不会想到,以后这种百官朝拜武则天的事,会持续几十年地发生无数次,无论他本人在,或不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