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义治国:隋唐韬略中的为政之要

仁义治国:隋唐韬略中的为政之要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反方辩手,以封德彝为首的部分大臣认为,大乱之后,人心不古,难以教化,当行霸道。但正方辩手魏征却认为,大乱之后,人心思治,乱后易教犹如饥人易食,力主奉行仁义道德、安民兴业的国策,即“王道”“霸道”杂而用之。李世民非常赞同魏征的观点,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教化先行,法制为盾,应当以仁义为本,以静虚为务,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国学生员曾达到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

仁义治国:隋唐韬略中的为政之要

中国自古就有“王道”与“霸道”两种治国主张。王道就是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儒家之道,霸道就是专任刑法、崇尚暴力的法家之道。这两种治国主张究竟孰优孰劣?何去何从?帝王将相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贞观初年,李世民为了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曾召集大臣专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也就是那场著名的辩论赛

当时的反方辩手,以封德彝为首的部分大臣认为,大乱之后,人心不古,难以教化,当行霸道。但正方辩手魏征却认为,大乱之后,人心思治,乱后易教犹如饥人易食,力主奉行仁义道德、安民兴业的国策,即“王道”“霸道”杂而用之。

李世民非常赞同魏征的观点,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教化先行,法制为盾,应当以仁义为本,以静虚为务,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使百姓懂礼义、有产业,既吃穿不愁又知书识礼。

李世民依据这一思路“力行不倦”,实行戒奢省费、任人唯贤、轻徭薄赋、开疆拓土等政策,“数年之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

可见,这一思路对当时的唐帝国是非常适用有效的。

李世民在未继位前置弘文馆,招致秦府十八学士的事自不待言,他登上皇位后的第二年,即下令停止将周公作为先圣的做法,开始尊孔子为先圣,在国学立孔庙,以颜子为先师。他下令由国家给驿传和布帛,将天下儒士征集到长安,根据各人学业优劣,给予官职,结果几千儒士负笈而至。

学生能精通一部大经者都可入仕。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京都国子、太学、四门、广文大量增加名额,书学和算学也增设博士和生员。

而且,李世民还亲自到各国学去视察,亲自听国学的教师和博士讲课。国学生员曾达到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www.xing528.com)

贞观四年(630),李世民又让颜师古领头,在秘书省校定《五经》,校定后再召集所有儒士讨论驳议,然后让颜师古、孔颖达和其他儒士一块撰定《五经正义》180卷,作为国学教材。

贞观十四年(640),李世民又下令:

“梁朝皇侃、褚仲都,北周熊安生、沈重,陈朝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是前代名儒,经术学问可载史册,加之所教学徒广授其讲

义,应当加以优赏,以激励后生,可以访其子孙现在者,报到朝廷上来。”

贞观二十一年(647),又下诏:

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一人,都有儒学专著行世,垂范后生,既行其道,理当褒崇,从今以后,凡在太学举行典礼,这些先哲可配享孔子庙堂。”(《崇儒学第二十七》)

这些足以表明李世民君臣对儒学的极端崇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