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果直接输出:隋唐韬略-好皇帝标准之正身修德

成果直接输出:隋唐韬略-好皇帝标准之正身修德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贞观君臣认为,如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皇帝首先要自己正身修德,为天下士民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因为上行下效,君不正则臣不正,臣不正则民不正,民不正则社会不安。

成果直接输出:隋唐韬略-好皇帝标准之正身修德

贞观君臣认为,如果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皇帝首先要自己正身修德,为天下士民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因为上行下效,君不正则臣不正,臣不正则民不正,民不正则社会不安。

李世民说:“若要安治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没有身正而影斜、君贤而民乱的道理。(《君道第一》)

“作为一国之君,唯一只需注意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挂怀。(《慎所好第二十一》)

“因为,古人说得好:‘皇帝好比器物,民众好比水,将水装为方形或圆形,在于使用什么形状的器皿,不在于水。’尧、舜示天下以仁,而老百姓就向仁向善;桀、纣示天下以残暴,而老百姓就跟着以残暴相对。老百姓所言所行都是从上面皇帝那里学来的。……如今,我唯一的爱好在于尧舜之道,周公孔子之教,以为这就如鸟有翼,如鱼得水,失之必死,不可一日舍弃。”(《慎所好第二十一》)

能够充分认识到上行下效的连锁效应,是贞观君臣通过总结前代败亡原因得出的结论,从而把修身积德与国家安危联系起来,李世民说:

“周秦两代得天下的途径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周朝得天下后唯善是务,积德累仁,所以能保八百年帝业。秦则在天下一统后,恣意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这岂不是说明为善积德者福祚延长,为恶苛酷者享年不永吗?”

秘书监魏征接着补充说:“我知道鲁哀公曾对孔子说过:‘古时有一个记性不好的人,搬家时把妻子遗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记性更不好的,我看到桀、纣等暴君,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忘记不要了。’但愿陛下以此为戒!”(《君臣鉴戒第六》)

所以,李世民一直为之奋斗的四大理想境界,依次是积德、累仁、丰功、厚利,而魏征也总是以为太宗“功利居多”,唯德与仁尚未臻于完美,激励太宗“自强不息”,方可达到。(www.xing528.com)

如何正己身、修厚德呢?在没有法制约束的封建专制时代,从帝王自身主观方面来说,清心寡欲、戒奢俭约是第一位的。

侍御史马周认为:夏、商、周和两汉之所以传国长久,是因为其皇帝“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而魏晋以至周隋,之所以国祚短暂,也是因为创业皇帝,“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敦促李世民“应当崇尚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因为“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不同,而大要都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为要务”。而古来帝王,大多只知道总结前代皇帝政教的得失,而不知政教之失导源于皇帝自身恩德不厚。(《奢纵第二十五》)

李世民自己也知道: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等奢侈事是“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孔子说过“有一句话可以终身用得着的,就是‘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为帝王,富有四海,百姓不乐意的事情,诚不可强加给他们。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任其骄奢,则危亡之期立刻就会到来。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依照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俭约第十八》)

魏征说:“古人云:‘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唯好奢侈,有关部门每次供奉营造,稍不如意,则有峻罚严刑。皇帝之所好,臣下必有更喜好者。竞相攀比,无所限制,乃至灭亡。”(《俭约第十八》)

正因为如此,贞观时期,贞观君臣绝大多数都能正人先正己,勤俭朴素,积德怀仁。李世民每次动念头游乐和修缮宫室,都会想到前代帝王因奢侈淫逸而亡国败身的鉴戒,从而作罢。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名相去世时,都是家无余财,几乎难以下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