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用人讲究唯才,《隋唐韬略》总结

李世民用人讲究唯才,《隋唐韬略》总结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收罗人才的过程中,他认为,作为君主,应当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举。就这样,李世民还没有当上皇帝,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文武兼备、人才济济的高级智囊团。其中,李世民对魏征、马周和刘洎的重用最能体现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亲信,曾多次出谋建议李建成尽快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用人讲究唯才,《隋唐韬略》总结

只要有才,就是仇人如魏征,也要重用。

李世民深深懂得“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道理,不论是其在野时还是执政时,都非常注意用人之道,认为“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

早在太原时,他就喜欢结交豪杰,“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在后来的统一战争和贞观年间,更是不拘一格,收罗人才。在收罗人才的过程中,他认为,作为君主,应当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举。应该不分亲疏新旧,只要有才是仇人也应举荐,若无才德是亲人也不应举荐。

即位伊始,他对大臣说:

“我如今孜孜以求贤士,想专心政事,治理好国家,听说有好人才,就想方设法加以提拔任用。而旁人却说‘那些人多是宰臣的亲戚故旧’。只要你们行事公正,做事不要害怕这些流言,便是表露心迹。古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因为举得其人。只要举得贤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者,也举荐无妨。”

贞观元年(627),李世民登上皇位,大封功臣,以谋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

他的叔父李神通非常不快,认为自己既是皇叔,又有军功,反而在这些“刀笔吏”之下。

李世民却说:“叔父的确是皇亲国戚,我不应有什么可吝惜的,但我不能因私情而让您与那些大功臣一样受赏。”

随后,又下令将武德年间皇室中已封郡王但无功勋的人,一律降为县公,他说:“如果皇家宗室一律封王,必然要多给力役,这等于是劳苦百姓而养帝王的亲属。”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于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府文武官员一律论才择用,有的人士如魏征等甚至得到特别重用,而李世民原来的秦王府却有一些人没有得到提拔,因而口出怨言,说李世民不认旧人。

李世民说:“作为帝王,应当至公无私,才能服天下民心。我与你们日常所食用都取自民众。故设官分职,是为了民众安乐,应当选择贤才而用之,但问能否胜任职责,岂能以新旧而论!如果新人贤而旧人不肖,怎么可以舍新取旧呢?”

贞观元年,还有人提议,将秦王府原来所属全部士兵都授任武职,编为宿卫将领。李世民说:“我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唯以才行为任用标准,岂能以新旧为差别?”(www.xing528.com)

正因为如此,当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凯旋时,在他的幕僚中,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宇文士及、高士廉等,武有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李世勣、程知节、侯君集、屈突通、张士贵、段志玄等二十五位大将。

这一年,李世民以“海内浸平,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以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为文学馆学士,号“十八学士”。

就这样,李世民还没有当上皇帝,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文武兼备、人才济济的高级智囊团。没有登基之前,这些人可以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把皇位抢到手;而一旦登基,这些人就又是他治国理政的文武班子。

在贞观名臣中,魏征、王珪、韦挺、薛万彻原是李建成的死党,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部将,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原是李密部下大将,戴胄、张公谨原是王世充幕僚,岑文本原是萧铣部下,褚亮及其子褚遂良原是薛举旧部,温彦博原是罗艺部下,封德彝、虞世南、裴矩、屈突通都是隋室降臣,李靖是李渊的旧仇,他们都得到了李世民绝对的信任,官至将相。

其中,李世民对魏征、马周和刘洎的重用最能体现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亲信,曾多次出谋建议李建成尽快除掉李世民。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等,七月便将魏征召至身边任职,八月李世民继位后就任命他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一年多以后即贞观二年(628)便提拔他为秘书监兼宰相之职。

马周直到贞观五年(631)还是中郎将常何家的食客,因代常何上书而被李世民发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召见加以任用,十年之间,就升到中书侍郎的宰相位置。

刘洎原是萧铣的部下,降唐后只不过一州都督府长史,因上书切直有政见,受到李世民器重,也在十年间被提拔到宰相的职位上。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使更多的英才进入国家政权机关,李世民还继续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并兴办各级教育机构,大崇儒术,当时在京城就读的学生达八千余人,同时,他前后五次颁布求贤诏。

做所有这一切,他当然是想使“天下英雄都落入我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