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薛举父子后,李渊乘胜派安兴贵去陇西联合诸胡和吐谷浑残部,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月之内击败并生擒李轨。这样,唐朝西北大后方归于安定,可以安心向东方用兵了。
正在这时,李渊起兵造反的后方基地、大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却出了大事。
武德二年(619)四月,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刘武周从马邑向唐朝在山西的据点发动进攻,唐军连连失利,太原留守李元吉临阵脱逃,并且一溜烟直接逃回了长安!
李元吉,李渊的四儿子。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一位“宁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天不打猎”的主儿。这位爷,在刘武周打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临阵脱逃,那才是真正的怪事。
太原丢了,损兵折将之余,身为主帅的李元吉却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可李渊能拿这个无能而且怕死的宝贝儿子怎么着?当然只有另外派人去反攻太原了。这一次,李渊决定派自己的老朋友去,谁?裴寂。
裴寂(573—629),在担任晋阳宫副监时,与李渊攀上了交情,参与了李渊造反的全过程,并从此成了李渊一生的好朋友。
坐在皇位上的李渊还曾对裴寂说:“使我至此,公之力也。”李渊不仅是这样说的,还是这样做的:裴寂上朝有座位,入阁则引入卧内,被李渊呼为“裴监”而不名,对其言听计从。
个人认为,李渊此举,纯属拜错了码头。他自己能有皇位,岂是裴寂之力?至少李世民就是不服气的。这也是裴寂进入唐太宗时代之后,频频倒霉的原因。
李世民不服气裴寂,当然是有原因的,至少此人没有半点军事才能。
比如这次,李渊派好朋友裴寂带兵过瘾,率军反攻刘武周,结果几仗下来,几乎全军覆没。再次葬送大好局面。
李元吉一战不行,裴寂二战不行,其后果是,晋州(今山西临汾)以北除汾州(今山西汾阳)外,包括重镇太原在内全部落入刘军手中,前锋直达龙门,河东形势骤然紧张,关中大震。
面对这种形势,李渊主张放弃河东,退保关中。
唐军如果放弃河东,不仅将失去自己起兵的基地,影响军心和士气,还将失去东出争夺中原的一个战略方向。同时,此举徒长敌人威风,引得敌人直接攻击关中这一根本重地,此举还灭了自己军队的士气,将直接导致唐军今后不敢再打大仗和硬仗,延长统一天下的时间。
一句话,河东不能放弃。河东如果放弃,关中也未必保得住。
危急关头,还是李世民力挽狂澜。他向李渊建议:
“太原,是我大唐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物产富实,为我京城所资,如果举而放弃,我内心上实在愤恨。愿意皇上借我精兵三万,必定有望击灭刘武周,克复汾晋。”
作为大唐的领导者,李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时的犹豫之后,总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在听了李世民上述分析后,他果断采纳李世民的建议,派李世民统军,第三度征讨刘武周。
十一月,李世民征尘未洗,就又出征了。
他从龙门渡河,进至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根据刘武周大将宋金刚军在河东屡战屡胜的态势,再次采取“先为不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战略方针,与正围攻绛州(今山西新绛县)的宋金刚军对峙,休兵秣马,闭垒不战。(www.xing528.com)
在李世民军事攻势的同时,李渊在后方也没闲着,一方面,他展开了外交攻势:不惜以卑辞厚礼和金玉美女结好突厥,使突厥人最终不致全力支持刘武周。
这一外交结盟的成功,对李世民后来能够专意对付宋金刚,从而取得全面胜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如果突厥人倾巢而出与刘武周联兵南下或西入关中,李世民就会陷入两面作战且在兵力上占绝对劣势的战略被动局面,取胜的机会就渺茫多了。
另一方面,李渊在关中各地置十二军(地方兵团),加强地方防御力量,并派段得操率军击溃梁师都的进攻,使李世民所部大军得以专心东讨。
李世民也知道,刘武周比薛举难打得多,不是刘武周个人比薛举强多少,而是因为河东地区北有突厥人虎视眈眈,东有窦建德大军压境,南有洛阳王世充所部,故将士怯敌情绪较重。
但李世民此次出征,也有优势。一是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还有退让回旋的余地;二是在兵力上远胜于上次征讨薛举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于十二月分兵伏击宋军于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不久,又亲率步骑三千伏击宋军尉迟敬德的部队,大败宋军。尉迟敬德,日后的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现在,还是李世民的敌人。
两战皆捷,唐军士气为之大振,诸将转而纷纷请求与宋军决战。
李世民两次小战获胜,目的正是要将士产生这种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心理,恢复高昂士气。但他并不急于决战,他对将士们说:
“宋金刚孤军深入,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这里,刘武周坐守太原,依赖宋金刚为屏蔽。宋军并无蓄积,以临时抢掠来保障供给,利在速战速决。如今,我们闭营养精蓄锐以便拖垮敌人士气,另分兵汾、隰地区(今山西汾阳、隰县),袭扰敌人心腹地区,这样,等到敌人粮尽计穷,必然退却,那时我们方可出战,现在不宜速战。”
根据这一作战指导思想,李世民于次年(620)三月派部将李仲文、桑显和、张纶等出击汾州、浩州之敌,进至石州(今山西离石),并分兵抄掠敌后,断敌粮道,击斩其督护粮道的大将黄子英等,在宋金刚后方大打出手,犹如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腹中,扰得宋金刚的后方一夕数惊。形势逐渐转为对唐军有利,宋金刚军几乎等于孤军远悬于绛州城外,兵势渐弱。
等到四月,宋金刚粮尽神疲,决定向北撤退。
李世民一直在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李世民乘机率军追击,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大小数十战,宋军全线崩溃。
追到高壁岭(今山西灵石南)时,大将刘弘基拦住李世民说:“大王破敌,追击到这里,战功已足够了,穷追不止,您不要命了!而且将士又饿又累,应当在此暂停,设垒休战,等到后续部队和粮草跟上后再继续追击也为时不晚。”
李世民不以为然:
“宋金刚计穷力竭而逃,将士离心丧气。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须趁此机会彻底打败宋军。如果再滞留不进,让宋军有喘息之机,等到敌人设定计谋、做好准备,我们再去进攻就难以获胜了。我竭尽忠心为国效劳,怎么顾得上爱惜自己的身子呢!”
随后即率军全力继续追击,进入雀鼠谷后追及宋军主力,一天中八战八胜,俘杀数万,不让宋军有丝毫喘息机会,后来终于在介休全歼敌残部,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等投降,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山西全境重新落入唐军手中。
在这次的战役追击过程中,李世民三日不解甲,两日未熟食,其身先士卒、勇猛直前的拼搏精神在历代帝王中实在少见。
这一战,李世民不仅拯救大唐的龙兴之地,而且还得到了猛将尉迟敬德。
这位猛将,将在不久以后的某一个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勇气和忠诚,把他送上至高无上的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