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水原大胜!隋唐韬略揭示以逸待劳策略

浅水原大胜!隋唐韬略揭示以逸待劳策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水原大胜之后,薛军本可乘胜直捣长安,不料薛举恰在此后不久病死,加之突厥人不予支持,薛军只好暂时撤退,由薛仁杲继位。两军再次对垒于浅水原。李世民率军到达浅水原后,面对人数和士气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强敌,审时度势,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坚壁不出。就这样,李世民在浅水原,面对同样的敌人,第一次战败,第二次大胜。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取得胜利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浅水原大胜!隋唐韬略揭示以逸待劳策略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占领长安(今陕西西安)、实际控制隋朝中央军政大权后,首要任务便是巩固长安周围乃至整个关中地区(今陕西)安全。

当时的关中,东有背靠突厥雄踞马邑(今山西朔州)称“定杨可汗”的刘武周,还有正在围攻洛阳李密所部几十万瓦岗军,北有依附突厥横行朔方(今陕西横山)、延安等郡自称梁帝的梁师都,西有盘踞甘肃天水自号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以及控制甘肃中西部以武威为据点自号河西大凉王的李轨。

长安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意义,上述的这帮人也不傻,都懂。但是,都腾不出手来。

马邑的刘武周为太原所遏,一时不敢贸然进攻关中。

李密呢,正在与隋洛阳守将王世充捉对厮杀,暂时还顾不上实施其久已计划的“夺取关中,号令天下”的战略构想。

朔方梁师都力量相对弱小,虽屡次想勾结突厥人进犯长安,但因唐与突厥有盟在先而未能得逞。

李轨远在甘肃中西部,中间隔着薛举的势力范围。

只有薛举父子,是长安最直接的威胁。

早在李渊攻占长安之时,薛举父子即已出兵进攻扶风,意欲与李渊争夺长安,被李世民率军击败。从地理上看,陇山山脉(今六盘山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亘甘肃与陕西之间,陇山以西即是薛举所据黄土高原陇西盆地,陇山以东,则是长安的泾渭河谷。薛举父子的势力范围,对长安正好构成居高临下的虎视之态。

中国自秦汉以来凡占关中为帝为王者,必先据有陇西,陇西定则关中安,陇西乱则关中扰,正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谓的“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

因此,李渊在占领长安后把矛头首先指向薛举。薛举原是金城(今甘肃皋兰)校尉,据说生得容貌魁伟,骁勇绝伦。这是唯一一个让唐朝第一名将李世民尝到了失败滋味的人。

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发动兵变,夺得金城军权,称西秦霸王,先后击败和兼并羌人部落和隋朝将军皇甫绾的部队。七月,薛举已经觉得霸王的头衔不过瘾了,改称秦帝。

到李渊攻占长安时,薛举已占有今甘肃中部以东及青海东部等大片地区,兵力达三十万,前锋直指长安西面的屏障扶风郡(今陕西宝鸡)。

薛举在十一月第一次进攻扶风失败后,接受谋士郝瑗的建议,派使者联络突厥人和梁师都,企图联兵进攻长安,若这一阴谋得逞,无险可守的长安就有累卵之危。

李渊深知薛举与突厥联合的可怕,及时派宇文歆为使者前往突厥,争取了突厥人对薛举的抵制。

武德元年(618)六月,薛举不顾突厥人的反对,自率大军越泾州直扑长安,联络梁师都出兵向甘肃灵武,另派部将钟俱仇率军抢夺汉中

李渊也兵分三路迎击,虽然梁师都和钟俱仇两路均被击退,但李世民所率中军主力,却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遭薛仁杲侧背袭击而惨败,将士败亡十之五六。

这是见诸记载的唐朝第一名将李世民的唯一一次败仗。史书为了他的不败纪录,采取为尊者讳的办法,强调了一个客观原因:李世民当时病了。

于是,李世民在病了无法履行职责的时候,把军中事务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并且告诫说:“薛举的军队孤军深入,利在决战。所以,我军就应该立足持久,慎勿与战。等我病好了,再来打败他。”

可恨的是,刘文静和殷开山不听领导的话。结果,他俩冒险出兵,导致惨败。

就算是这俩不听话的部下的失败吧。但败了就是败了,无论李世民是否真病了,他当时就是货真价实的主帅。改变不了的事实是,唐朝第一名将所带领的军队,在浅水原,被薛举打败了。这是李世民此生唯一的败仗。

浅水原大胜之后,薛军本可乘胜直捣长安,不料薛举恰在此后不久病死,加之突厥人不予支持,薛军只好暂时撤退,由薛仁杲继位。(www.xing528.com)

第一次浅水原战役失败之后,为彻底消除这一心腹大患,李渊立即派出使者绕道赴凉州与李轨结盟,封李轨为凉王,又派使者策动临洮等四郡(今甘肃临潭、临夏,青海乐都等县)归唐,构成了对薛仁杲的战略包围。

在得知薛举病死的消息后,李渊认为反击时机成熟,于当年八月再次派李世民率军出击。薛仁杲则派大将宗罗喉统率精兵十多万迎战。

两军再次对垒于浅水原。

李世民率军到达浅水原后,面对人数和士气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强敌,审时度势,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坚壁不出。宗罗喉则依仗兵强将猛,频频挑战。

李世民部下将领也多次请战,李世民坚决不许。他说:

“我军新近战败,士气沮丧,敌军则恃胜而骄,有轻我之心,应该闭垒不战,以待其懈。到那时,彼骄我奋,可一战而胜。敢言战者斩!”

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十一月初,薛军粮尽,其内史令翟长孙与大将梁胡郎等率所部兵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由此判断敌军将士离心,决战时机已到,便派大将梁实率军在浅水原摆出决战架势以引诱薛军出击。

果然,宗罗喉见唐军布阵,心中大喜,以为唐军终于应战,便倾巢而出,全力来攻,梁实却守险不战。

如此数日,李世民估计敌军已疲惫不堪,遂果断发起总攻,命大将庞玉率军增援浅水原,从正南面攻击薛军,自己则亲率主力出敌背后,从北面对宗罗喉实施突击。

宗罗喉抵挡不住南北夹击,大败而退。

就这样,李世民在浅水原,面对同样的敌人,第一次战败,第二次大胜。

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这才是男子汉。

宗罗喉一败,李世民马上丢下步兵,亲率骑兵单独追击,将军窦轨拦住马首苦劝说:“薛仁杲仍然据有坚城,虽破宗罗喉,不可轻进,请暂且按兵观察一下再说。”李世民坚定地说:“我思谋很久了,乘胜追击,破竹之势,机不可失。您不必再说了!”

李世民和骑兵直追到薛仁杲所据折墌城,薛军士气低落,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无计可施,只好率军出降。

战后,唐军将领们争问李世民:“大王一战而胜,立即丢下步兵,又无攻城器具,只率轻骑直达敌人城下,我们都以为不可能攻克坚城,而最终却大获全胜,这是什么道理?”

李世民解释说:

“宗罗喉所部都是陇西人,将勇卒猛,我们只是出其不意才击败他们,斩杀并不多。如果我们不疾速追击,这些败散将士就会全数退入城中,薛仁杲善待他们,同心协力抗拒我们,我们就难以攻克了。而我们急速追击,这些溃败将士只能四散逃命而来不及逃入折墌城,城中兵力虚弱,薛仁杲闻败必然破胆,来不及计谋,我们大军就攻城了,这就是我们取胜的原因。”

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取得胜利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其战术特点是先疲后打、后发制人,即先闭垒不战以使敌人疲惫懈怠,然后正面进攻诱敌出击,有意使敌人暴露其侧背,再出奇兵从侧背夹击。这是孙子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战略原则的典型运用。

取胜后,李世民又乘胜猛追,使敌人来不及收容和重新组织抵抗。这是建立在对敌方风俗人情、心理特点深刻分析基础上的决策,是战争心理学社会学的合理运用。

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的用兵,称得上“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