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渊领先进攻,展开隋唐韬略

李渊领先进攻,展开隋唐韬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渊在占领长安、实际控制中央军政大权后,实际上已处于“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战略主动态势。其实就是三招儿:先近后远、先关中后关外、边巩固边发展;不服的,先招降,不降的,再镇压;始终坚持与突厥人结盟的外交路线,因为大唐目前还惹不起突厥人。李渊在控制政权后立即分派使者四处招抚,扩充地盘。李世民却坚决主张,出兵消灭刘武周,夺回关中门户。李渊于十一月派李世民率军首先出击刘武周,拉开了争夺中原的序幕。

李渊领先进攻,展开隋唐韬略

李渊在占领长安、实际控制中央军政大权后,实际上已处于“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战略主动态势。

在此有利形势下,他一方面着手重建国家政治秩序和制度,一方面开始实施重新控制全国的战略部署。其实就是三招儿:先近后远、先关中后关外、边巩固边发展;不服的,先招降,不降的,再镇压;始终坚持与突厥人结盟的外交路线,因为大唐目前还惹不起突厥人。

李渊在控制政权后立即分派使者四处招抚,扩充地盘。

第一路由太常卿郑元铸、马元规率军出商洛经南阳,安抚今河南西部和两湖地区,争取地方势力的支持,很快便争取了控制着江淮、手握几十万大军的杜伏威和其他许多小股起义军的投降,兵不血刃地将统治势力扩展到今江淮及三吴地区和四川。

比较顺利。

第二路李渊派堂侄李孝恭(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名)招慰山南即今陕西汉中和四川等地,这些地方一一表示归顺,并带动今甘肃中西部一些郡县相继降唐。

现在知道,“占领长安、号令天下”的好处了吧?一旦占据长安,把持中央政权,有些地方割据势力,根本不用动武,直接就投降,多省力气。

当然,也有必须动武的。比如第三路。

第三路由姜谟、窦轨率领出散关安抚陇右即今甘肃河西走廊,因为陇右黄土高原对关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理形势,且是长安近在肘腋的后方,是长安必争的战略要地。

安抚不顺利,陇右出了个不听话、不投降的薛举。

不降?李渊立即派出了自己手中的天下第一名将李世民

薛举原是金城校尉,在前一年的四月,即李渊起兵的前一个月,与其子薛仁杲一道乘天下大乱夺取金城权力,自称西秦霸王,不久称秦帝,几个月之间占有今甘肃、青海大片地区,兵力号称三十万。

一起兵就称帝的主儿,肯定活不长。

但是这个薛举很能打。武德元年(618),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俘虏其大将慕容罗喉、刘弘基等。当然,史书为李世民遮羞,说当时李世民正在病中,处于卧床休息的状态,因部下刘文静、刘弘基等不按既定方针办,才导致大败。

浅水原之败,是身为天下第一名将的李世民,此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这一年,这位天下第一名将,才19岁。在此之后,只要他身在前线亲自指挥的任何一次战役,都是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

所以,薛举能成为唯一一个让李世民吃败仗的人,真是很能打。

薛举在听说李渊攻占长安后,即于当年十二月倾全军进围扶风(今陕西宝鸡),意在争夺长安,但不巧的是,不久病死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继统其众。

薛仁杲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不久就丢了自己的老巢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自己也被绑赴长安斩首。

还有近在咫尺的屈突通要解决。他的投降时刻已经到来。

屈突通在得知李渊率军直扑关中后曾率精兵西援长安,但在潼关被刘文静、王长谐挡住,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后听说长安被占,即率军退走,打算东向洛阳,在途中被刘文静打败俘获。李渊素知屈突通有大将之才,遂命之为兵部尚书,从此为大唐效力了。

唐朝的后方,还有一个在甘肃敦煌、张掖自称天子的李轨。

对于李轨,李渊采取了智取的办法,派部下安兴贵前去联合诸胡和吐谷浑一道,对李轨软硬兼施,因为安兴贵的哥哥安修仁是李轨的户部尚书,并专掌机密,故安兴贵有得天独厚的内应。

果然,安兴贵不负李渊所望,至武德二年(619)五月,与其兄安修仁一道擒获李轨,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消除了关中西面的又一大隐患。

李渊取得今天甘肃、四川的统治权,对其向东统一中原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有句成语叫“得陇望蜀”,就是说得到了今甘肃即所谓河西走廊后就想进一步据有今四川,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帝王之都关中地区的战略依赖。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历来为帝都天然场所,由此也带来一个致命弱点,即关中地区天地狭小,除有限的泾渭河谷称得上富饶外,并无关东和江南那种沃野千里的天然粮仓。(www.xing528.com)

所以,历来得关中者,必想方设法据有陇蜀,因为甘肃盛产马匹,四川乃天府粮仓。

李渊不仅腹心得到拱卫、后勤得到保障,而且,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处黄土高原,关中长安地区即在其边缘陇山脚下,战略地势十分重要。

此外,由关中可出关东下黄河中下游,势力可达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由四川出三峡可东下直捣两湖、江淮、三吴等经济新兴地区,形成居高临下、纲举目张的战略态势。

李渊在得陇望蜀的同时,也精心布置了对突厥的防御体系。当时,针对突厥人的防御线主要由幽州、太原、灵州、凉州四大战略重镇构成。

李渊及时派出使者全力争取了原隋朝幽州总管罗艺归附,这样便最终形成了针对北方突厥人的系统防线,并斩断了河东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对突厥人的依赖。

最重要的是,李渊不论在太原起兵时还是在后来的开疆拓土、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都始终坚持结好突厥人的外交路线,最大限度地孤立对手,然后各个击破,这是他步步如愿以偿的重要战略因素。

在当时的战争中,骑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突厥人的骑兵十分强大,具有极灵活的机动性,又处在蒙古高原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随时可以挥兵长驱直入,势如飓风,且关中、关外大多数义军或割据势力当时都想利用突厥人帮助自己实现打败对手、争霸天下的野心。如果这些势力中的任何一股取得突厥人的支持,就有可能在中原势均力敌的争斗中取得战略和战术优势。

在完成了关中及陇蜀大后方的开拓与巩固,并向中原地区伸出了两个有力的触角(北为太原和幽州,南为杜伏威所据江淮)后,李渊实际上构筑成了对当时最具有军事实力的河北义军窦建德、河南瓦岗军李密、洛阳王世充的战略包围圈。

正当李渊要着手对付这三大劲敌的时候,刘武周提前在李渊起兵的出发地太原冒了出来。

在李渊起兵时,马邑校尉刘武周即已杀了太守王仁恭,依附突厥,不久自称皇帝,在李渊西入关中后,便频频出兵进攻太原。

也怪李渊的四儿子李元吉不争气,一点也不像他那两个哥哥。他居然在刘武周的进攻面前丢下大军,独自溜回长安,没了主将的太原城很快于武德二年(619)九月失守,刘武周成为横行山西的一支强劲军队。

太原不仅是李渊的发源地,更是关中的重要门户,刘武周占领太原,对长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关中为之震骇,李渊甚至主张放弃河东城,退保关中。

李世民却坚决主张,出兵消灭刘武周,夺回关中门户。

李渊于十一月派李世民率军首先出击刘武周,拉开了争夺中原的序幕。

近半年时间里,刘武周屡战屡败。至次年四月,他终于支持不住,率百余残兵投奔突厥,不久即被突厥人杀死。

当李渊进攻长安和忙于巩固关中时,与其争夺天下的真正劲敌——李密的瓦岗军,正在洛阳周围与王世充为首的隋东都洛阳守军捉对厮杀,大小百余战,最后,李密几十万大军被王世充彻底打败,李密本人率二万残兵于武德元年(618)九月入关投降了李渊;王世充废帝自立,国号郑,成为洛阳一带新的霸主。

另一对手窦建德所率几十万义军正横行河北、山东,忙于吞并周围小股起义军。打败刘武周后,李渊马上于武德三年(620)七月派李世民率大军出关,围攻洛阳,打响争夺中原的攻坚战。

王世充立即向窦建德求援,具有政治战略眼光的窦建德深知王世充一旦败亡,唐朝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便亲率十余万大军从河北、山东向洛阳挺进。李世民则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洛阳,亲率主力掉转头打击窦建德援军。

经过几次大战后,窦建德于次年五月战败被俘,全军覆没。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也只好率部向李世民投降。不久,窦建德、王世充在长安先后被杀。

陇蜀和中原平定后,下一步的战略目标自然轮到了割据今两湖及河南西南部、拥兵四十万自称梁帝的萧铣。

武德四年(621)二月,李渊派李靖率大军进攻萧铣。十月,萧铣战败投降。至此,唐朝基本重新统一中国,所剩边远地区一些小股割据武装已不足为忧。

李渊在平定各个割据集团、重新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无论是时间先后,还是轻重缓急,都有着十分得当的战略时机选择:先急后缓,先内后外,先北后南,先文后武,环环相扣,招招进逼,几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孙子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李渊称得上是这种大略在胸的善战者。

从以上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长江以北的江山,几乎全是次子李世民打下的。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只是偶尔有表现机会,第四子李元吉呢,则只有一次丢盔卸甲、弃地千里的“完美”表现。李世民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怎么封赏这个功盖天下的二儿子呢?

大唐的天下是统一了,可是,隐忧也埋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