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韬略:先声夺人,平陈谋略全揭示

隋唐韬略:先声夺人,平陈谋略全揭示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废除后梁在客观上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从心理上震慑陈后主,造成先声夺人的效应,这恐怕也是杨坚内心期盼的用意之一。杨坚手下人才济济,先后有李德林、李穆、高颎、杨素、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益州总管梁睿等人向杨坚提出了平陈韬略。分命各地总管在高颎指挥下广泛派出间谍到江南去,刺探情报,实施破坏敌人经济的计划,削弱陈国国力,扰乱民心。

隋唐韬略:先声夺人,平陈谋略全揭示

当时,隋陈的国界大致以长江为线。东自长江口,西至湖北宜昌,江以北属隋,江以南为陈,沿江战略要地上流以宜昌之西陵峡、狼尾滩等为最,中游以郢州(今武汉武昌)、巴州(今湖南岳阳)、荆州(今湖北公安)等地为要,下游则为江州(今江西九江)、采石(今安徽当涂)、京口(今江苏镇江)等地。

隋要平定陈国,按照历史上渡江作战的一贯战略,无一不是自长江上游渡江,然后顺流而下,这是由当时的军事装备状况决定的。

因为长江下游江面宽阔,且金陵附近虎踞龙盘、地势险要,以当时的舰船能量不可能轻易逾越,上游江面则愈来愈窄,特别是三峡地区形势虽险峻却易于过江,上游守备一般较弱,从上游渡江,然后水陆并进、顺流而下,由于建康附近除北面有长江天堑外,东西南三面都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可一战而破。

所以,隋陈两国一旦发生战争,争夺的焦点必然是上游三峡峡口、中游的江陵和武昌、下游的采石和京口等地。

后梁,就在江陵。

隋欲灭陈国,必须首先挥刀后梁,否则难保中途不会节外生枝。

这是因为:一、后梁政权是南朝梁国在被陈国开国帝王陈霸先篡夺之后残留下来的一点余脉,与陈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后梁所处江陵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战略据点,是从长江上游进军建康的必经之路。

为此,深谋远虑的杨坚首先拿后梁开刀,于587年八月将后梁主萧琮接到长安,不久即宣布废除后梁。同时,派大将崔弘度率军接管江陵,后又派高颎到江陵,全权处理军政庶务。

这样,隋朝就直接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为平陈战争营造了一个全线出击的战略进攻态势。实际上,废除后梁在客观上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从心理上震慑陈后主,造成先声夺人的效应,这恐怕也是杨坚内心期盼的用意之一。

在解决后梁问题时,后梁不服。有一部分大臣和民众在后梁宗室萧岩等人鼓动下投奔陈国,陈叔宝竟派荆州刺史陈慧纪率军直抵江陵城下接应。这更加激怒了杨坚,遂决意加速平陈步伐。

当时的形势,大臣皇甫绩曾做过如下估计:“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这第一点是指国力强弱,第二点指的是政治状况,第三点是战争的借口。

这个皇甫绩,眼光不错,判断也准确。不愧为名门之后。他是名将韦孝宽的外孙,从小父母双亡,由韦孝宽一手带大,长大后以博学闻名天下。

现在的关键是,怎么动手?

杨坚手下人才济济,先后有李德林、李穆、高颎、杨素、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益州总管梁睿等人向杨坚提出了平陈韬略。其中,主意最高的是高颎和崔仲方。

高颎的计划,是正式开打前怎么准备的计划:

江北地区寒冷,田地收割季节晚,江南气候暖和,农作物早熟。待到南方收割季节,我们便调动少量军队,宣称要袭击他们。他们必然出兵守御,这足以让他们延误农时。一旦他们调集军队,我们就退兵解甲,这样反复多次,敌人就会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调集军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趁其犹豫之际,我们即出兵渡江,登陆作战,必然士气大振,一举获胜。此外,江南土地潮湿,房屋多是由竹木茅草盖成,所有储蓄都在屋内而不是地窖。可以秘密派出间谍,就风放火,等他们修复后又再次放火烧之。这样不过几年,陈国自然财力俱竭,那时举兵进攻,无有不胜。

这是一个极大消耗陈国国力的计划。按这个计划,隋朝还没有开打,陈国恐怕都没有力气打了。

再看崔仲方的计划。他曾向周武帝宇文邕献灭北齐的韬略,而且一献就是二十策。现在,他向杨坚献上的计划,则是正式开打后隋军怎么打的计划:

如今应在武昌以下蕲州(今湖北蕲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今安徽滁县)、方(今南京六合区)、吴(今江苏扬州)、海(今江苏东海)等州部署精兵秘密进行渡江准备;在益、信(今湖北巴东)、襄、荆、基(今湖北钟祥)、郢等州迅速建造舰船,多方张扬声势,为水战做好准备。长江上游为蜀江和汉江,是水道的咽喉地带,两军必争之地。陈国虽然在流头(今湖北宜昌)、荆门、延洲(今湖北枝江)、公安、巴陵(今湖南岳阳)、隐矶(今岳阳东北五里)、夏首(今武汉汉阳)、蕲口(今湖北蕲春西三十里)、湓城(今江西九江西)等地配置了水军战船,但最终必然要会聚汉口和西陵峡口,以水战方式与我决战。如果陈国朝廷因为上流遭受我大军攻击而派精兵救援,我们下游诸军就可乘机横渡长江。如果陈后主拥兵自卫不分兵支援上游,我们上游诸军就可顺流而下、直捣建康。敌人虽有九江五湖等天险可凭借,但德政不施也就不足为凭;虽有三吴、百越等地区的兵马可以利用,但不受拥戴也就得不到支持。

崔仲方的思路,就是在长江上游和下游联动,上下夹击,让陈国顾此失彼。如果上游军事行动能起到佯攻牵制的作用,则下游诸军将偷渡奇袭,否则便实施上游、下游东西夹击陈国首都建康的钳形战术。

显然,高颎计划+崔仲方计划=完美计划。杨坚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方案。随后采取了如下战略部署:

任命杨素为信州总管,在永安(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大造舰船,建立和训练强大的水军。因为,隋朝相对江南而言,水军较弱,而要突破长江天险就必须有强大的水军。

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为上游的军事行动做战役准备。(www.xing528.com)

分命各地总管在高颎指挥下广泛派出间谍到江南去,刺探情报,实施破坏敌人经济的计划,削弱陈国国力,扰乱民心。

上述计划和部署一出炉,陈国基本上已经没戏唱了。

一般认为,这样的灭国战役,应该尽量秘密进行准备,然后再出其不意发动进攻。当时,杨坚的部分大臣是这样想的。

但是,杨坚不这样想。

打下陈国是一回事,如何打下陈国又是一回事。

换句话,打下陈国不能偷袭,而是要以堂堂正正的方式征服陈国,进而征服陈国的人心,更为重要。为此,杨坚谨慎再三。

事实上,杨坚一上台的开皇元年(581)九月,本就开始了对陈国的军事行动。当时杨坚以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诸军,拉开了灭陈的架势。然而,在高颍已经抵达前线、大军即将开拔的情况下,陈宣帝死了,陈国因此遣使求和。杨坚说“礼不伐丧”,命令南征大军班师。

后世史家,多以为“礼不伐丧”是杨坚的借口。因为,隋朝遭到北边突厥大举入侵,隋军要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杨坚才假惺惺地说“礼不伐丧”,就此撤军。

事实上,“礼不伐丧”并不完全是借口。原因在于,隋灭陈,不是简单灭亡一个国家,不是打了就撤,而是在占有其土地和人民之后,还要加以治理,将之变成自己的国土和子民。所以,打的方式非常重要,要堂堂正正地打。

如果趁其帝丧,一举灭国,军事上自然干净利落,但政治上的善后,将何其难也。在陈国国丧之际,将陈国拿下,将使陈国君臣、百姓认为隋朝并非仁义大国,隋军并非仁义之师,客观上增加以后治理江南的难度;而此时坚持“礼不伐丧”,让陈国君臣、百姓看到大隋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度,不仅增强己方在政治上的优势,而且会大大降低将来隋朝官员治理江南的难度。

精明如杨坚,这个账,他一定是算过的。

隋灭陈,是大吃小,是强吞弱。既然如此,完全可以采取先声夺人的战略,直接堂堂正正地公开告诉对方,我要一统天下,要灭掉你的国家。

怎么个堂堂正正?怎么个公开告诉对方?

杨坚决定,发传单!

588年三月,杨坚公开颁布皇帝诏书,列举陈后主二十大罪状,宣布将大举进攻陈国、统一江南,并将诏书让人抄写三十万份,派出间谍广泛散发到江南各地。

这样一来,一是可以让朝野士庶知道国家政治的腐败和陈后主的过恶;二是可以显示威力,借以动摇陈国的军心、民心。

散发传单,这招儿的确狠。

接下来,杨坚继续堂堂正正地耍阴谋:

命令上游各造船基地将造船所剩木屑、碎料等大量投入江中,以便顺流而下,让陈国人知道上游隋军正在大造战船。而造船,是为了打你。

对于抓到的陈国间谍,予以优厚对待,让其到处观察隋朝的军队和百姓生活,充分了解隋朝统一江南的决心和实力,然后予以释放,利用他们回去传播隋军的声威和进军江南的信息。

这一切,都是为了堂堂正正地打下陈国,也是为了以后堂堂正正地统治陈国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