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时政治局势,杨坚的处境十分不利:内有文武大臣的犹疑不服和皇室王侯的居心叵测,外部则北有突厥人的不断侵扰,东有尉迟迥反叛,南有陈国、梁国的威胁和司马消难构乱,西有王谦作对。其中仅三总管叛军即有六七十万人,波及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四川。
如果关外叛乱的三总管稍具战略眼光和进取之心,起兵之日尉迟迥即率主力由虎牢趋洛阳而攻潼关,然后直指长安;司马消难由襄阳、南阳而入武关,然后北趋长安;王谦则出剑阁,向汉川,然后直扑长安,形成东西南三面夹击关中、直捣长安的战略态势,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恋一兵一卒的存亡,加上江南陈国、梁国的推波助澜,必能令杨坚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土崩瓦解。
直捣关中不仅可以震慑长安,使杨坚无法充分调动关外军队(当时北周军队主力多在潼关以东)实施“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使其无法伸出拳头,而且可以使天下民众与诸侯明白叛军志在匡扶周室的用意,先声夺人,收揽人心,这样为杨坚所用的各路诸侯就有可能倒向叛军一边,朝廷中那些王公大臣也可能阵前倒戈、从中呼应。到那时,即使杨坚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对付这种局面。
可惜叛乱的三总管起事后打的虽是反杨旗号,干的却是各自巩固地盘,迟迟不出兵进军关中之事。这不仅在战略上失去了大好时机,而且不能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在借勤王之名而实搞分裂割据的勾当,这恐怕也是叛乱不得人心很快被平定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叛军没有及时把握有利局面,就给了杨坚化解不利局面的机会。他面对叛乱反应迅速,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机会;调兵遣将也非常得当,以多谋善战特别是深得河东民众喜爱的老将韦孝宽率军进剿尉迟迥,一开始就树立了以顺击逆的形象;以历任益凉等州刺史、对巴蜀地形了如指掌的中年将领梁睿率军进攻王谦,对于克服巴蜀天险、速战速决也是一步地利人和的好棋。而韦孝宽的擒贼先擒王、梁睿的奇兵突袭都是因时制宜的上乘战略。
所以,杨坚及其将领们,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化不利为有利,化弱势为胜势,克敌制胜,平定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