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叛乱平定,杨坚腾出手来,可以对巴蜀的王谦和郧州的司马消难用兵了。
他首先命令梁睿加快进攻巴蜀,并给他增加援兵,使之达到二十万人。
梁睿(530—595),又一位久经沙场、能征惯战,有方面之才的名将。杨坚选中他,还有一个原因,他曾在巴蜀各地担任刺史多年。
当他率步骑二十万经汉川到达巴蜀门户龙门(今四川广元)时,王谦部下将领赵俨、秦会已拥兵十万在此据险为营,周围三十里严密布防。
梁睿深知,巴蜀地形险要,自己远道而来,利在速战,不可持久。便采取分兵突袭、各个击破的战术,将部队分为若干支队,昼伏夜行,从小道近路悄悄包抄,发起突然攻击,遂全线突破敌人防线。
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梁睿并不恋战,而是甩开背后的敌人不管,督率部队单刀直入,在剑阁、葭萌关一带遇到了敌人的第二道防线。
面对第二道防线,梁睿兵分四路:一路攻取剑阁,一路直奔巴西(今四川阆中),一路由嘉陵江水道迂回包抄,自己则率主力正面突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大败敌军,然后千里奔袭,乘胜进围成都,并很快攻进城内,击杀王谦。
奇兵突袭,迂回包抄,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前后不到一月,梁睿即奔袭数千里,击溃王谦几十万军队,平定巴蜀叛乱。
事实上,王谦刚开始造反时,也不是没有胜算。(www.xing528.com)
他的部下,刺史高阿那肱是个高人。他为王谦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总管亲率精锐部队进军散关,直捣长安,巴蜀军民知道您这是忠于朝廷、为国勤王,必然同心协力为您效死,这是上策;
出兵南郑,掠地河南,然后静观天下之变以定进退,这是中策;
坐守成都,拥兵自卫,这是下策。
高阿那肱的策略,实在是高。尤其是他的上策。从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形势看,由于朝廷四方出兵作战,长安必定空虚,加之杨坚新政,朝中文武大臣未必心服,如果王谦能倾全力出散关直捣长安,必能引起人心混乱从而乘隙突进,大功定可告成;即使不能很快攻占长安,也会迫使杨坚收缩东部战线兵力,从而给尉迟迥减轻压力,尉迟迥一旦腾出手来进军关中,杨坚腹背受敌,不亡何待?
就是他的中策,也是可行的:王谦如能完全采纳高阿那肱的中策,将主力摆在巴蜀与关中之间的咽喉南郑,北进则可威胁长安,南向则能据有河南,再与司马消难、尉迟迥联兵呼应,梁睿来犯则不可能直入腹心,且有后顾之忧。
但是,王谦偏偏就采取了下策。
与此同时,湖北的司马消难也在王谊的频频进攻之下节节败退,最后率残部投降陈国。
针对杨坚的叛乱,至此全部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