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年八月,杨坚真正的考验来了。
一直担心的最大外患——尉迟迥,反了。
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北周皇室至亲外戚,北周最有实力的将领之一,时任相州总管,手握重兵,控扼河东(今河南、山西)要地。
这样的人反了,麻烦大了。
但他是杨坚逼反的。杨坚为什么要在自己刚刚掌握大权的时候,逼反这样的人呢?
其实,逼反尉迟迥,是杨坚深思熟虑的结果。
尉迟迥这样的人,收买肯定不管用。人家不仅是亲戚,而且受恩深重,是铁杆保皇派。
诱他入京,再仿效宇文五王,慢慢杀,也是一法。只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要知道,宇文五王是在周宣帝死讯宣布前,以周宣帝的名义宣召入京的。否则,这些宇文也难入杨坚彀中。现在周宣帝死讯已经宣布,再召尉迟迥入京,他心中肯定要打鼓,不敢来的可能性大。
但是,这个脓包迟早要挤穿,这个马蜂窝迟早要捅。
尉迟迥迟早是一反,那不如激其早反。迟解决不如早解决。
早解决,激其早反,使其仓促,让尉迟迥在准备上至少没有那么充分。这是一。
还有二。早解决,就是在北周天下的框架内解决尉迟迥。在北周的天下,尉迟迥反叛,等于是与北周作对,反的是周静帝,抗的是入朝参加葬礼。作为皇室外甥,尉迟迥这样做无疑是大逆不道,杨坚再以周静帝的名义,举兵讨伐,合于礼义、顺乎民心。
而如果等到杨坚自己登上皇位,尉迟迥再反,就会打着恢复北周统治的旗号,这在封建正统观念十分盛行的当时是很能蛊惑人心的。心怀北周的人会与他站在一起,从而增加平叛难度。
怎么样?杨坚的算盘,打得精吧?
既然决心已定,杨坚便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以进京参加葬礼为理由征召尉迟迥入朝,同时任命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还要求韦孝宽克期出发,前往相州接任,以便让尉迟迥早日返京。
这是告诉尉迟迥,你的位置有人顶替,相州没你什么事了。
杨坚逼反尉迟迥,就是靠这一招儿。在当时那种特殊局势下,无故更换尉迟迥这种与北周皇室有着至亲关系的一方大将,必然会引起反叛。
果然,朝廷征召和委任诏命甫出,韦孝宽尚未到达相州,尉迟迥立即火大。反了,反了。(www.xing528.com)
杨坚激怒其在先,等到尉迟迥真火大了,又假惺惺地先礼后兵,派朝官破六韩裒为特使前往相州进行劝说。尉迟迥这年已经60多岁了,反叛这样的大事,又不是小孩过家家,开弓哪有回头箭的?劝说无效,尉迟迥继续火大。
这边杨坚也火大了。他立即任命韦孝宽为元帅,率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大将出兵讨伐。由于师出有名、将帅有略,很快平定了这次大规模的叛乱。
“很快平定”的意思是,68天。这,才叫速度。
而与尉迟迥相配合的据有两湖八州的司马消难和据有巴蜀的王谦所发起的叛乱,也在不久之后一并被镇压下去。
他们仨,加在一起,叫“三总管叛乱”。
但是,还有外患。
杨坚这时把控的北周,还没有一统天下,北有突厥,东南有陈国,西南有梁国。这些邻国,时不时会闹出点小动静,让杨坚吃个小苍蝇,闹闹心。
比如,突厥可汗是北周皇室女婿,杨坚上台伊始,即出兵南侵,声称要为老丈人撑腰;对于这样的硬茬儿,杨坚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分化瓦解的策略。他派遣长孙晟等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与摄图可汗成亲,既临之以兵,又诱之以财物与美女。
有了财物与美女,突厥就消停了。你当他真的是要为老丈人撑腰?
陈国倒是省心。因为远在江浙三吴,自己国家里都处于主昏臣奸、国弱民困、苟延残喘的状态,倒一时还顾不上管杨坚的闲事。杨坚也防了一手,任命于顗为吴州总管,率领强兵,进行遏制。
敢动?揍你!不动?以后再揍你!
后梁,就要麻烦一些。因为后梁是宇文泰一手扶立的北周附庸,对于杨坚的上台会采取什么态度,用脚指头想都能知道。
但是后梁国小兵微,实力有限,就像蚂蚁一样,想干预大象打架的事儿,只怕要认真想一想。
杨坚抓住了后梁这个心理,亲自接见梁世宗萧岿的使者柳庄,伸出橄榄枝,拉后梁入伙。
杨坚征服了柳庄。而柳庄,则对于梁国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梁国决定,不跟尉迟迥玩暧昧了,出兵策应的事儿,免谈,咱不掺和。
就这样,外患被杨坚在短时间内一一解决。
在杨坚整个篡权过程中,叛乱被迅速平定,突厥始终未构成严重威胁,江南的陈国和梁国也未出动过一兵一卒添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