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上台后的内忧,主要来自北周宇文皇族,那些个宇文们。
在杨坚那个时代,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天命有定,皇位不是人人都能随便向往的,尤其是宇文泰去世才二十余年,其威名与恩惠犹在人心中。七岁小儿周静帝自然微不足道,周皇室诸王却不可等闲视之。
北周皇室诸王,都姓宇文。这些个宇文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旦他们与宇文泰的功臣宿将互相呼应,足以翻天覆地。所以,杨坚要夺取皇位,这些个宇文们是必须下手除掉的。
这当然很好理解,权力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特别是当皇帝这事儿。姓杨的要当上皇帝,姓宇文的就都得死,一个都不能留。
远大目标是一个不能留,但现实情况下,还得有所区别。具体的方案是,幼年的宇文们,重在笼络,不能杀;对于成年的握有实权的宇文们,才举起屠刀。
笼络的力度不小。在册立周静帝的同一天,杨坚即借皇帝之命委任只有十几岁的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位在杨坚的左大丞相之上,更任命年幼的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在处死宇文贤之后,又升宇文赞为大冢宰。八月,加宇文赞为太师,命与之同龄的宋王宇文实为大前疑,升宇文贽为大右弼。
这样的笼络,既高明,又没有风险。高明在于,这些侯王都是静帝的亲叔叔,比五王的血缘更近一层,而这些职位比杨坚的职位要高一级,这下总不能说我杨坚独揽大权了吧?没有风险嘛,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宇文年龄小。话都说不明白,也没有什么政治主见,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成年的宇文们,那就不一样了。得杀。
但怎么杀,先杀谁,却有讲究。
最痛快的,是以周静帝的名义,一纸诏书,把所有的宇文抓住,全部绑赴刑场,咔嚓一刀,人头落地,痛快淋漓,斩草除根。
但是不行。
一是做不到。因为绝大部分宇文们不在京城。一纸诏书颁下,却抓不到人,等于在同一时间将全体宇文们逼反,如此一来,恐怕就不是杨坚砍他们的脑袋了,杨坚自己的脑袋可能都保不住。
二是即使做到了,后果严重。一上台就无缘无故大开杀戒,对社会与人心的震动太大,不利于笼络人心。既然将来要坐稳天下,沽名钓誉、收揽人心,那是必须的。
所以,杀这些宇文们,要杀之有名,要循序渐进,要一个一个地慢慢杀。
第一步,先搞定威胁最大的宇文——尚属幼年宇文的宇文赞。
不是说幼年宇文们是笼络对象不能杀吗?没杀,只是让他挪挪地儿。
因为宇文赞在幼年宇文中比较特殊。主要特殊在两点:
一是地位比杨坚高。杨坚宣布辅政班子,为了掩人耳目,曾把周宣帝的弟弟、年仅十几岁的宇文赞拉来,让他以皇叔身份,担任上柱国、右大丞相,位在自己之上。其实,谁都知道,十几岁的小毛孩子懂得什么?宇文赞就是杨坚专权的遮羞布而已,就是个摆设。但这个摆设,仍然是地位高于杨坚的摆设。
二是办公地点比杨坚优越。宇文赞和周静帝同住在一起,这就麻烦了。宇文赞地位比杨坚高,这还真没啥。但这人天天和静帝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两个人中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半大孩子,性格、脾气都还未到稳定期。万一这两个小孩子前一晚在被窝里商量好了,第二天早上突然下诏,给朕砍了左大丞相,怎么办?虽然杨坚军权在手,这两个孩子肯定砍不着他。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局面就全盘被动了,非逼得杨坚提前弑君不可。同时,留这么个不托底的人在皇帝身边,万一他和外面手握重兵的功臣宿将勾起手来,再给静帝递个话……吓得杨坚不敢往下想了。
此人潜在威胁太大,变数太多。杨坚认为必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是,暂时还不能杀了他,因为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他这个人,而是来自于他的办公地点。只需让他挪挪地方办公就可以了,仍然是不杀。
怎么挪呢?杨坚想到了美人计。
杨坚指使刘昉给宇文赞送去几个美女,并趁机骗他说:“大王,您是先皇帝的弟弟,众望所归,静帝太小,岂能做皇帝!如今先帝刚死,人心未定。您暂且回到王府去,等到事情办妥后,您再入宫做天子,这是万全之计。”
十几岁的孩子,又长期生活在皇宫,毫无政治经验,听了刘昉的话,好不高兴,宇文赞居然同意了!当天,他便回自己的王府去了。威胁消除。
第二步要算计的是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五王: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小孩子一骗就灵,现在各地贵为一方诸侯的宇文五王,可不是小孩子,不大好骗。
怎么办?杨坚下了两步极为高明又险恶的棋:诱虎入笼,然后促成其恶,再除掉。
诱虎入笼,就是把这五王诱到京城来。
杨坚此举,是一招打破历史常规的险棋,更可以说是杨坚在政治上的一次押宝赌博。
五王入京,敌人近在咫尺,很容易变生肘腋,弄不好就是引狼入室、养虎伤身。杨坚自己也会有性命之忧。
按照历史上的先例,每逢皇帝去世,朝中如有篡位者,一般都是以各种理由让在外侯王不能进京参加葬礼。因为侯王在外,对朝廷事务鞭长莫及,更有利于朝廷内的篡权活动。
但是,杨坚想得更远。
此时北周的地方诸侯、封疆大吏及驻军将帅,都是北周皇室的功臣宿将。五王在外,完全可以就近与其他地方功臣宿将联合,反对自己改朝换代,甚至可能打出周室旗号自立为帝或搞地方割据;五王进京,则失去军政依托,犹如鱼儿失水、鸟儿进笼,其下场只能是乖乖就范。杨坚想捏圆,他们就得圆;杨坚想捏扁,他们就得扁。
主意打定,开始实施。(www.xing528.com)
在尚未公布宣帝死讯前,杨坚就以赵王宇文招将嫁女于突厥为理由,以宣帝名义发布诏令,征召赵王本人、陈王、越王、代王、滕王速来长安以便举行隆重的婚嫁之礼。
周宣帝之命,又是皇族婚嫁大事,赵王还是当事人,五王还真不好拒绝。一个月之内,580年六月,五王来了。
五王到了京城才发现,原来自己到京不是来办喜事的,而是来办丧事的。宣召自己进京的周宣帝,死了;而杨坚呢,已大权在握。完完全全是上当了。
但此时又不能走。未有朝命的情况下,诸侯王私自离开京城,形同谋反。五王即使一肚子的不舒服,也只好既来之则安之了。
好在掌权的杨坚还比较懂事。他给予五王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超规格政治待遇。要知道,能够佩剑穿履去见皇上,在当时可是功勋老臣或权倾内外的重臣才能享受的殊荣!同时,杨坚还经常造访五王府宅,以示亲近无隙。
当然,五王也不是傻瓜,不是那么好哄的。他们深知,杨坚要篡位换代,绝对不会放过宇文诸王。
五王还没有动,一直在京的毕王宇文贤先动了。
宇文贤是周明帝长子、周宣帝堂兄。他出面暗中联络五王,想趁杨坚造访五王府宅的时候,伺机刺杀杨坚。
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杨坚当时在京城已是耳目遍布,一得到情报,就立即下令以谋反罪名处决宇文贤及其一家。
接下来,杨坚极讲究策略,留了一手,对五王的同谋行为,好像忘记了,隐而不问,缩小了打击面。因为现在不是大规模诛杀宇文们的时候。此时,雄踞河东的尉迟迥已举兵对抗,如果杀了五王,惩治谋反罪就会被人理解成诛杀皇族,不仅使京城皇族和文武大臣寒心,而且也会给尉迟迥提供有力的借口。
尉迟迥一造反,五王也觉得时机到了,终于动手了。
这次是赵王宇文招为主谋。他伏甲于帷幕,然后邀请杨坚到府中宴饮,企图借机刺杀他。杨坚装聋卖傻,欣然从命,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量,自带酒肴,与堂弟大将军杨弘及大将军元胄、元威兄弟等几位心腹兼侍卫前往赴宴。
出乎意料的是,“鸿门宴”上赵王几次暗示部下动手,皆因元胄严密护卫而终未得逞。
这下,就不能怪杨坚翻脸无情了。
把柄到手的杨坚立即以谋反罪诛杀赵王、越王及其子女。这一次,仍然只是惩办首恶,胁从不问。
胁从的三个王,是代王、滕王和陈王。暂不杀。是的,说好的,要一个一个慢慢地杀。
十月,杀陈王及其子。
十二月,杀代王、滕王及其子。
那些个成年的宇文们,一直慢慢杀到581年二月,杨坚登基了。
这下,再也不需遮遮掩掩了,周皇室所有的宇文们,同日引颈受戮。
终于杀完了。
事后来看,杨坚杀这些宇文们,非常讲究,如国手布局:早就下定决心要坚决地剪除,但在实施上却缓慢地进行,内刚外柔,刚柔并济,既不给对手可乘之机,也不给天下议论之柄。
杨坚此举,从心理上讲狠了点,从手段上讲无懈可击,基本上算改朝换代的正常操作。历朝历代,每一次皇朝更换,新的统治者大肆诛杀前朝皇族,都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北周帝王当初对待前代西魏皇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斗争,容不得半点仁慈,来不得半点心软,尤其是杨坚处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毫无统治基础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杨坚蓄意诛杀幼儿。
只有几岁的宇文幼儿们,也一律杀掉。斩草除根得太过分了。幼儿即使为害,也在将来。可以囚禁使其无权,但可得其天年;亦可以在其长大后反迹出现时,再予诛杀。杨坚不管不顾,还是都杀了。杀得高兴,杀得果断。
他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仅仅三十七年之后,上天要假另一个也姓宇文的人之手,把他的子孙,包括幼儿,也斩草除根,诛杀殆尽。也杀得高兴,杀得果断。
这叫报应。
公道,其实一直都在。虽然有时候会迟到,但绝不会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