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执政,要有班子。
班子很重要。稀烂的班子成不了事,实干的班子能成大事。这是常识。事在人为,无人成不了事,这也是常识。
对于缺乏统治基础的杨坚来说,招揽人才、培植亲信,绝对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到了杨坚来选择班底的时候,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重用推荐自己入宫辅政的郑译、刘昉之辈,并让朝廷中现有文武大臣各任旧职,以沽名钓誉、安定人心;
第二个选择是,选贤举能,破格选拔一批文武能人以成就自己的窃国大事。
问题是,郑译、刘昉等人虽有恩于己,但能力有限,声誉无称,可与享其成,不可与虑始。也就是说,这帮人不能用,第一个选择作废。
那就只剩下第二个选择了,大胆起用新人。
主意打定,考虑到兵权优先、武人优先原则,杨坚在辅政伊始,就将勇武过人的将军卢贲、元胄、李圆通、陶澄等召至身边日夜宿卫,委以心腹,这对于身处宫城、内外有疑、随时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杨坚,犹如暗夜烛光一样的重要。
效果嘛,也是立竿见影。
580年五月二十三日,杨坚宣布宣帝去世,自己受命辅政时,群臣中出现了议论纷纷、多有不服的现象。于是,卢贲在杨坚的命令下,率兵将群臣团团围住。在刀枪之下,群臣服了。至少是暂时服了。
而杨坚在辅政的大半年时间里,屡遭周室诸王暗算,也是得力于元胄兄弟及李圆通等武士的死命护卫才化险为夷。
护身用武将,运筹需文臣。对于想通过平稳方式篡夺帝位的杨坚来说,谋臣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辅政之始,杨坚即特地派人去找当时朝中素负重名的儒士李德林,咨询心腹大事,转达倚重之意。
此后,又先后拔擢重用高颎、苏威、李穆、韦孝宽、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文武俊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杨坚执政的中坚力量。
高颎,杨坚辅政之初即委以心腹、极为重用的又一位智囊人物。他对于杨坚的重要性,犹如汉代萧何之于刘邦,不仅在隋朝杨坚、杨广两位帝王的经邦治国中历任宰相,屡运奇策、屡建伟功,而且为杨坚罗致了诸如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代名将名臣,史称他:“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隋书·高颎传》)
苏威,杨坚的“南山四皓”。他是曾创制西魏一代典章制度的著名政治家苏绰的儿子。其继承父志,为隋唐新的典章制度及隋代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杨坚把他比为汉代受汉高祖、惠帝两代帝王器重的南山四皓。(www.xing528.com)
韦孝宽,北周第一名将,常胜将军,在其同辈将领中,赫赫有名。此人能为杨坚所用,实在是杨坚的幸运。而他给杨坚带来的,是一战而定隋朝天下。
李穆也是和韦孝宽一起,跟随宇文泰打天下的一流的老练军事家,战功卓著。
韦孝宽、李穆,是杨坚重用的第一代名将。
杨坚重用的第二代名将中,代表人物是杨素。杨素后来成为隋文帝及其儿子杨广两代帝王的得力谋士,兼任将相,文武兼备,虽然为臣之道有缺,为杨广谋位夺嫡做了许多不光彩的手脚,但任事之责无憾,平生几乎没有过失败的记录。
而贺若弼、韩擒虎,则是杨坚重用的第三代名将。
在武将方面,终杨坚一生,确实是满把好牌:
第一代名将韦孝宽,助他平定北周时期的叛乱,一战而把皇位送给杨坚;
第二代名将杨素,助他平定隋朝时期的叛乱,奠定统治基础;
第三代名将贺若弼、韩擒虎,则助他平定陈国,完成帝国大一统。
更重要的是,杨坚不仅善于选拔贤俊为己所用,而且深得统御之妙:
李德林胸怀大略而较为保守,杨坚即用其为幕僚,专充谋士,不使担当政务;
高颎文韬武略,锐意革新,杨坚即委以政务重任,后为隋朝最有作为的宰相;
苏威熟悉典故,也富有改革观念,杨坚任以宰相之副,专责以创一代制度;
韦孝宽、贺若弼、韩擒虎等长于用兵打仗,杨坚便长期委以军事之责,东征西讨,卓有战功。
杨坚最终能“窃国”得天下,在文臣武将方面,可谓“济济多士”。正因为杨坚上台伊始就选拔了李德林、高颎、杨素等一大批文武干才,而且用人不疑、各尽其才,他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实施其宏图大略。否则,纵使他有三头六臂、高天才智,也不可能在毫无统治基础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篡夺帝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