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杨坚准备溜之大吉的时候,继位刚满两年的周宣帝突然得急病死了,年仅22岁。他留下的皇储周静帝只有7岁(在前一年的二月,宣帝已宣布传位给长子宇文衍,后改名宇文阐,是为周静帝,自己则称天元皇帝)。
皇帝年纪小,太好了。此时已有一大帮人感觉到皇位在对自己微笑。这其中就有杨坚。
因为这帮人都看到了:北周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
之所以会出现权力真空,全是因为周宣帝自作孽。
在他当皇帝期间,出于保卫皇位安全的目的,他把皇族中颇有权略的齐王宇文宪杀了。这还不够,又将叔父中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一概遣送回各自的封国。
京城里有影响、有实力的宇文皇族,就此清空。
没有皇族,有几个雄才大略的功臣宿将拱卫皇室,辅佐幼帝,也行啊。可惜的是,周宣帝生前所信任的郑译、刘昉等人都是些无远略、无忠心的平庸之辈,根本谈不上雄才大略。
当然,实在要找一个有谋略的大臣出来嘛,也有。只是,可能忠心有点儿谈不上。
比如,周静帝的那位名义上的外公,一直都在装乖宝宝的杨坚。
于是,天上掉个馅饼,正好砸中杨坚。
事实上,机遇降临时,杨坚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否则,就不会有下一幕了:
当周宣帝挺尸寝宫时,其宠臣刘昉、郑译秘而不宣,商议请杨坚出来主政。杨坚却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干,直到刘昉威胁说“您要干,那就赶快答应下来;要是不干,我可就不客气了”,杨坚才点头应允。杨坚的推辞既是一种政治家的故作姿态,也多少反映出他当时胸无成竹的心思。
此时的杨坚,既不是统兵宿将,也并非执政老臣,在朝廷中没有多大政治势力。他并无十足的把握。
别人也是这样看的。杨坚少年时代的同学元谐曾这样告诫他:“您没有党羽援助,犹如水中一堵墙,非常危险,可要小心努力。”
因为,此时他的政治对手非常多。周宣帝去世时,其叔父也就是宇文泰十三个儿子中尚存的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虽然出镇外藩,但仍是一方诸侯,并未退出政治舞台;尤其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当时是相州总管,手握强兵,其余各地将帅也多是宇文泰旧部。这些人将来都有可能用各种方式给杨坚制造麻烦。
但是,杨坚当年装乖宝宝本就是演戏,事实上他一直在蓄势待发。现在既然机会来了,他自然要听从内心政治野心的召唤,勇往直前,为着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不择手段。
在答应刘昉、郑译的当天,杨坚便假称受周宣帝遗诏辅政,总领皇城内外禁卫军,把皇城军队握在了手里。
开弓没有回头箭。抓了军权之后,下一步以什么名义和形式独揽所有大权呢?
杨坚此时的政治盟友刘昉、郑译的打算是:杨坚以大冢宰的头衔主政,以便自己能从中分一杯羹,分别出任小冢宰和大司马,意即三人共同辅政。两人的算盘,那是打得山响。(www.xing528.com)
杨坚的主意呢?他自己感觉有点不会玩儿了。现在自己就好像赌徒一样,抓了满把的好牌,却不知道怎么打了。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高人。
谁?李德林。
李德林好比杨坚的“张良”,是杨坚最重要的智囊人物,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时人评论他:“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必为天下伟器。”(《隋书·李德林传》)
这个时候,杨坚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高人就是高人。李德林给杨坚支了关键一招儿:“应当称左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不能以威服人。”
当时的政治体制,大冢宰只是百官之长,相当于丞相。而李德林所列举的这一连串的头衔中,假黄钺意味着代皇帝行使权威,都督中外诸军事则拥有中外一切军队的实际指挥权。这就是说,李德林所列的官职囊括了皇权、政权和军权。
这个头衔,才是真正的大权独揽。
像杨坚这样一位缺乏政治实力的人物,突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前沿,头衔、名分,很重要。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是孔子提出的政治大略,也是后世政治家们无不遵循的原则。名分在皇权专制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宋代大政治家司马光对此有过精妙的表述,他说:“天下这么大,民众这么多,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非凡之智,无不为之奔走服役、俯首帖耳,不就是因为礼制规定了君臣名分的尊卑秩序吗!”
杨坚是行家,果断地接受了这一头衔。
三天后公布周宣帝去世的消息,杨坚在已经总揽军权的前提下,出任假黄钺、左大丞相,名正言顺,大权独揽。
这,是杨坚后来能够顺利篡权登基的关键一步,充分显示了杨坚高超的政治韬略。
封建时代尽管人们口口声声宣扬仁义道德,但统治者并不讲什么能力的大小与德行的厚薄。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先发制人,占山为王,一旦上台窃取了名与器,旁人一时就难以动摇其地位,这是古今中外专制政治的铁律,是东汉桓灵二帝那样的昏君、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及晋惠帝司马衷那样的蠢材、秦二世胡亥及北齐后主高纬那样的暴君之所以能够维持统治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所言“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奥妙所在。
不过,杨坚在篡周立隋的“窃国”过程中,并不是一次性地把所有大权都揽在手中,而是根据形势发展,循序渐进、偷梁换柱,一步步地加强自己的权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十分讲究策略。
比如军权,杨坚于七月二十四日,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全国的军队指挥权抓在手中;平定东部叛乱之后,于九月二十八日,任命长子杨勇为中原战略要地洛州的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潼关以东地区,以加强对关东地方诸侯的监视。再比如政权,九月三十日,杨坚受命为大丞相,废左、右丞相之职,以杜绝分权的可能;十二月,杨坚先是奏请静帝下诏废除以前周皇室对汉族文武大臣的赐姓,以取得大批汉族官员的支持;接着进位为相国,总百揆,即总领百官和内外一切军政事务,并晋爵为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可以享用帝王专用的九锡之礼。
这样,杨坚便取得了如东汉末曹操、三国魏司马懿、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那样的名誉和实权,从而使篡位自立变得易如反掌。
大权在手。皇权已经像桃子一样,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