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的历史定位:从列国到帝国

秦始皇的历史定位:从列国到帝国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一六国,使得秦始皇认定自己完成了一件空前的事业,产生了与过去历史断裂的特殊心态。空前再重要不过,所以要推翻过去的历史权威,甚至要睥睨历史,来建立秦始皇的自我至高评价。

秦始皇的历史定位:从列国到帝国

不需要等到考古人员将地宫挖掘出来,就目前得到的资料,我们已经确定骊山陵的规模,同时也明白了能够兴筑这样的巨型工程,当时秦的国力有多强大。和骊山陵同时兴建的阿房宫,今天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遗迹了。一度,历史研究者认为传统上对于阿房宫的描述应该是严重夸大的,也有人怀疑阿房宫是否真正建成了。然而依照骊山陵考古提供的具体证据,我们就没有理由,也不需要再怀疑史书上关于包括阿房宫在内,秦统一六国后所进行的种种建设了。

依照《史记》,光是兴建骊山陵就动用了七十万的刑徒,才盖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陵寝。如此不恤民力地建造死后居所,至少呈现了三层意义:第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际感受到强烈且空前的自信;第二,秦始皇对于死亡高度重视或恐惧;第三,在法家体制下,秦创造出规模惊人的强迫性劳动力。

统一六国,使得秦始皇认定自己完成了一件空前的事业,产生了与过去历史断裂的特殊心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开端,他打造出了一个新天新地,他比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任何人、任何帝王都还伟大,以任何方式来记录、彰显这件事都不为过。

这样的空前意识与战国时代的思想主流,尤其是儒家信念直接冲突。儒家相信历史的鉴照作用,不只是主张将时间倒拨,回到周初甚至尧舜时代的礼仪状态,而且主张要有效处理现实问题,必然需要历史、先王所提供的范例与规则。

除了法家之外,战国时期的其他派别在这点上基本和儒家站在一起。他们大致都崇古尊古,因而习惯从历史上寻找权威,来抬高自己的意见,因而使得战国成了最热闹的“造史”时代。许多关于中国古代事迹的说法,都源自战国时代的百家争议。在言论竞争中,将自己所相信和主张的,摆放到古人的口中,或改写成古人的经验,成了这个时代流行的做法。《老子》成书于战国,因为这种心态潮流的冲击影响,硬是被提早了几百年,附会到比孔子稍早的老聃身上去了。

到战国,中国思想中已经明确地建立起“过去的黄金时代”,或说“过去的乌托邦”的模式,主张甚至深深相信在过去曾经存在过理想国度,有近乎完美的人类社会

乌托邦不在未来,而在过去。过去的乌托邦对于人心的影响大不同于未来的乌托邦。将乌托邦设在未来,大家都知道那是想象的,顶多是推论或推测的。但相信乌托邦在过去,却是认定如此近乎完美的人类社会是现实,是曾经实现过的,不单是想象。明明是想象,但一旦设定在过去的时代中,就取得了一种“历史实然”的权威,阻止别人质疑“这不可能”“太理想化了”。(www.xing528.com)

因而,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将理想社会投射到古代去,而且进一步产生了“越古老越完美”的定律,要强调自己所主张的社会、文明秩序比别人的好,就将这种秩序投射到最古远的时代去。你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周初,我就把我所相信的讲成商代成汤时代的典范,另外一个人就再将他的理想社会图像依托到比成汤更早的夏禹身上。再要比,又会有人将他的主张放到比夏代更早的尧、舜时代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战国,中国古史记录一方面大爆发,一方面大混乱,因为大家都在寻找、创造更古老的历史作为自身主张的权威基础。越古老越完美的基本规则也就产生了顾颉刚所形容的“古史层累构成”的效应。越古老的历史,是由越后来的人,基于论证上压倒前人的需要,而往前去创造出来的。

“过去的乌托邦”给了人强大的信念,相信理想社会是真正存在过的,需要做的,是复原过去的状态。这和想象未来,配置各种让理想社会在未来实现的条件很不一样。也因为这种信念,使得中国人格外重视历史。历史不只是保存了过去,而且藏着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典范与例证,回归历史,可以让我们循线重建理想社会、理想人生。

秦始皇熟悉这一套战国价值,因为熟悉,所以特别感到厌恶。这种历史观念降低了他统一六国功业的意义。在这种历史观里,所有最美好、最伟大的事都发生在过去,都在过去发生过了,今天、现实所成就的,与“过去的乌托邦”相比都没那么美好、那么伟大。秦始皇无法接受这样的评价,因而他特别突显、强调他所完成的是空前的功业,他创造的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开端。

空前再重要不过,所以要推翻过去的历史权威,甚至要睥睨历史,来建立秦始皇的自我至高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