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兵马俑是在距骊山陵1000多米的西杨村挖出来的,但这并不是传统上对于骊山陵地理位置的认定有错,而是这些庞大的兵马俑阵仗还不是秦始皇陵的主体,只是其外围的卫戍部队。
秦始皇陵的主体仿照当时咸阳城的布局,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千米,外城6.3千米。秦始皇棺椁及主要的陪葬品位于内城的西南。这些内外城区域埋在近80米的封土下,要先将封土移除了才有办法挖掘。但依照传统记载,秦始皇陵还在地底很深的地方,“穿三泉”,可能有30米深,不是移走了封土就了事的。
对于秦始皇陵的主体,前后挖了超过十万个探坑,其中最深的挖到地下26米。以探测的结果来看,核心的地宫外有夯土墙,规模是460米乘392米,比兵马俑坑要大得多,面积是一号坑的十几倍。
科学探测发现,地底的秦始皇陵中有强烈的金属反应,表示可能有大量的汞封藏在里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骊山陵的描述是:“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有汞反应,表示这段话中所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可能是事实。(www.xing528.com)
地宫所在很深,“穿三泉”意味着修建陵寝时挖到了地下水层,也就意味着地宫里有特殊的挡水机制,很有可能是以大量的石块投入地底,阻止水进入地宫里。借由探坑的探测,我们得知围着地宫的夯土墙仍然挺立着,没有发现明显侵入盗墓的痕迹。不过谁都不知道底下确切的状况如何,也没有人能预测何时这些地底文物得以出土。
考古学界目前有共识,对于实质开挖秦始皇陵抱持反对态度。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没有把握能够妥善保护藏在地下的文物。目前壁画、陶器、纸、绢、丝这些东西的保护技术离有十足把握还很遥远。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文化,下葬之初会氧化、腐烂,但几年后情况就稳定了,在缺氧的环境中可以保存得很好,若是现在贸然挖出来,受到空气、湿度、温度、光、震动等变量影响,很可能在几分钟内就会受到永远无法弥补的破坏。
要开挖秦始皇陵,先要铲掉上面的封土,封土挖开了,广达20多万平方米的地宫要多久才发掘得完?这漫长的发掘过程中,要如何保证遗迹不受前面所说的种种因素破坏?揭开封土发掘完了,又如何将封土覆盖回去,恢复原来面貌?这些根本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恐怕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答案。秦始皇陵的规模太大,形成了不只是中国考古界,甚至是全世界考古界都没遇过的严苛考验。依照现有的考古钻探技术,光是要全面了解地下埋藏状况,估计就得花两百年时间!当然,现代高科技随时可能有新的突破,不过显然,在全面了解完成前,不必,也无从去考虑实质开挖秦始皇陵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