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秦始皇的一生。文中有一年篇幅特别长,那就是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统一了天下。
统一天下之后,当时的丞相王绾领衔上奏,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最北边的燕、最东边的齐和最南边的楚离秦政治中心咸阳太远了,所以王绾请秦始皇将儿子封到这几个地方去当王,才有办法统治。
秦始皇将这个建议交付大臣们去讨论,大家都赞同,唯有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反对,李斯的理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重,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当年周代建立,就是大封诸子,但时年久远之后,光靠血缘无法使诸侯亲近,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周天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今天好不容易收拾了这些周代诸侯所建各国,通通改成由中央控制的郡县了,给诸子、功臣赋税当作赏赐即可,他们也不会作怪,大家都安分,那就好统治了。李斯主张不应该再封诸侯。
秦始皇的决策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大家打仗打得够久了,不都是因为有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好不容易统一了,如果又分封诸侯,这等于是把一支支军队摆在那里,天下怎么可能安宁呢?廷尉的意见才是对的。
这段奏议对话中,李斯的意见是从如何管制功臣诸子的角度出发的,而秦始皇的诏令却提到了另外一项重要的背景,他清楚明了终结六国、一统天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根本条件就在“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打仗打太久了,打到大家都受不了了!
汉代贾谊写《过秦论》,“过秦”就是检讨秦究竟犯了什么严重错误,以至于统一后短短十五年就倾覆了。要“过秦”,贾谊就得先归纳秦统一天下是如何完成的,他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秦凭什么统一?尤其重要的是,秦不光靠武力,还能得到“天下之士”的支持,为什么?(www.xing528.com)
贾谊继续写道:“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理由很简单,“近古”好长一段时间,这块地方没有真正的统治者,没有统治权力。周天子没人理会,五霸的时代也过去了,于是诸侯各自为政,打来打去,永无宁日,打到大家都累了。大家由衷需要、期待着出现一个能号令天下的统治者来保障和平秩序,秦一统六国符合大家长久以来的期望。
依照《过秦论》的提法,让我们来算一算。“周室卑微”起自平王东迁,那是公元前771年的事,到秦统一六国,已经过了五百五十年。“五霸既灭”近一点,从春秋、战国分界点的“三家分晋”事件算起吧,那是公元前403年,到秦统一六国,差不多一百八十年。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是真的很久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这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到秦始皇的时候,光是战国状态已经持续了六个世代一百八十年,也就是说当时所有活着的人没有过过和平日子,就连这些人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没有和平的记忆!
再看秦国本身,从商鞅变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军事动员机制,将秦转化为最有力的战争机器以来,到秦始皇统一,大约有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意味着秦国国民几乎不间断地反复卷入各种战事里,这种状态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