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中国历史.3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中国历史.3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晚于孟子,而且他很自觉地突显自己和孟子之间的差异。孔子没有否定这种手段的正当性,甚至认为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毕竟是次要的手段,礼才是首要手段。依照孔子的定义,这种情况绝对不合礼,不是礼的实践。这是孟子学说和孔子思想最密切相关之处。但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尤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那么我们就知道,荀子对于礼的看法,以及礼在他的学说中的地位,必定和孔子、孟子大不相同。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中国历史.3

荀子晚于孟子,而且他很自觉地突显自己和孟子之间的差异。虽然都属于儒家,两个人继承、发展的理念方向很不一样。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去世,活跃于春秋后期。延续西周封建王官学的传统,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地将礼和法看作既相关又对立的两股力量。《论语·为政》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使用刑罚)只能让人民因害怕而避免犯罪,然而其心中没有羞耻感,也就没有自发的克己行为。相对地,以礼进行规范,人会发自内心遵从正当的行为法则。显然,礼比法更接近人的根本,礼比法更重要。

法是外在的威胁和强迫手段,这种纪律和规定背后隐含着让人害怕的惩罚。孔子没有否定这种手段的正当性,甚至认为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毕竟是次要的手段,礼才是首要手段。依照孔子的看法,礼是一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合宜人际行为。礼的特殊之处就在内外的交融,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互动配合,彼此加强印证。

一所学校规定学生要有礼貌,看见老师、校长要大声问好,不然就要记警告处分、罚跑操场,于是每个学生尽管心中不情不愿、暗自咒骂,但还是违背本心对着老师、校长大声问好。依照孔子的定义,这种情况绝对不合礼,不是礼的实践。

礼貌是外在的,然而礼貌的作用乃在让人执行外在动作时,体会、认知如此动作的内在道理。由外而内,启发了他内在的尊重长辈的天性,于是他明白了礼背后的精神,不再是出于害怕受罚,也不是出于无意识习惯,而是出于一份真实敬长的心意,自然地跟老师、校长问好,这才是礼。(www.xing528.com)

为了不使人误以为礼不过就是一些固定的行为规范,经由反复训练植入并管辖人的行为,孟子特别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性善解释。为什么人性本善?因为人内在天生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人良好互动的天性,礼不过是将这些天性系统化的结果。如此,礼之本就在我们内心,根源于我们的真实感情,礼也就绝对不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束缚,不是一套训练方案,不是反射动作,礼唤醒我们内在的共通情感,找出给予这些情感秩序的方式。

强调礼,强调礼之本,就是认为可以在人的内在感情上找到礼的本源,显然就不能不假设性善——礼及秩序从人的本性、本能而来。这是孟子学说和孔子思想最密切相关之处。

但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尤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那么我们就知道,荀子对于礼的看法,以及礼在他的学说中的地位,必定和孔子、孟子大不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