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3:楚国的独特心态与行动自由

中国历史.3:楚国的独特心态与行动自由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王夫之的看法,中国历史之所以呈现一治一乱的循环,一部分原因是中原与边陲的相互作用。秦的做法是尽量模仿中原,努力争取中原各国的承认,而楚就比较强调自身与中原诸国间的差异。楚取得了不受拘束的行动自由。王不在爵制中,本来是天子的谥号才称王,楚国僭用了周天子的名号。楚的异类心态可能是从商朝的商人那里继承而来。

中国历史.3:楚国的独特心态与行动自由

明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曾经特别讨论边陲区域的历史作用。依照王夫之的看法,中国历史之所以呈现一治一乱的循环,一部分原因是中原与边陲的相互作用。长治久安会使得繁荣的中原地带失去活力,变得停滞、衰败,于是四周边陲力量就相对变强,入侵中原,带来新的活力,终止了衰世,带来新的向上刺激。受到边陲刺激的中原再度兴起,到了一定程度进入了强盛期,又开始了停滞、衰败的阶段,一路走下坡到再也压制不住边陲的力量,再由边陲吹进新风。

战国时期撑到最后的秦、齐、楚三国,恰好分居中原的外围三边,而且其中两国——秦和楚——一直到战国开端时,都还带有高度的蛮荒性质,被中原诸国投以异样的眼光。都地处边陲,介于中原与化外异境交界之处,秦和楚却有不太一样的发展路线

秦的做法是尽量模仿中原,努力争取中原各国的承认,而楚就比较强调自身与中原诸国间的差异。

史记·楚世家》中提到了熊渠,他是楚早期重要领导者,他的重要作为包括拒绝采用谥号制度,而且他的理由很直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楚出兵攻打隋国时,隋国喊冤,说:“我无罪!”意思是我又没得罪你,你干吗出兵打我?楚的回应呢?“我蛮夷也。”

回到那个时代的背景中看,隋显然诉诸封建的规矩,出兵征伐是要有特殊理由的。但楚摆明了不理这一套,他说:“我不在你们这套封建规矩中,我有我自己的道理,依照我的道理,想打你就打你,不用理会你们那些封建规矩。”(www.xing528.com)

这很蛮横啊!中原诸国用一种歧视的眼光看待楚,到了熊渠,他干脆就把这样的情况当作自己的发展优势,你们把我们当蛮夷,那好,我们索性就蛮到底,不承认不遵守你们的规矩。楚取得了不受拘束的行动自由。

前面提过,春秋五霸原来不叫“霸”,而是“伯”,意思是年长有权威、可以协调纠纷的人。这五个人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光看名字就知道,五人中有一个人跟别人都不一样,人家的称号都是“公”,也就是周代五爵制中的最高头衔,只有楚庄王称王。王不在爵制中,本来是天子的谥号才称王,楚国僭用了周天子的名号。

这又是“我蛮夷也”的做法。其他人虽然权力很大,有“霸”者之实,足以做当时天下的共主,然而在名义上都还是守着封建礼法,只承认自己是所有诸侯中较大、较有分量的一个,名分上仍然和所有诸侯平起平坐。但楚直接就摆脱这个系统的约束,给自己不属于诸侯位阶的名号。

楚一直抱持着这种异类心态。楚的异类心态可能是从商朝的商人那里继承而来。周代建立之初经过两度东征,都没能消灭商人原有的势力。周人采取的办法,是让一大批商遗民搬离原来的地盘,命他们往南去建立宋,再将宋纳入封建体系中,成为一个诸侯封国。宋保留了许多商文化、习俗与思想,和周文化很不一样。周文化专注于现实人世,重视宗法亲族关系,而商人有浓厚的鬼神信仰,还有对于超现实世界的恣意想象。宋的地理位置接近楚,其文化性质也比较接近南方,而和周文化有所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