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国家演变

中国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国家演变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些和一般平民无关,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往来,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打仗,他们都不参与,也没有资格参与。但到了战国时期,国越来越大,国的统治也就越来越往下层扩张。国的特性、特质,与其他国的差异,原本就存在,但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特性与差异被刻意记录下来并突显出来。国与国的激烈竞争,导致各国差异扩大,各自的特色突显出来,这是战国的一大趋势。

中国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国家演变

成立之初,国很小,而且国嵌在庞大的封建宗法体制里,必须在封建的亲族关系、亲族纽带中才能彰显其意义,任何单一的国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国与国依照宗法所建构的关系。

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剧烈的变化。进入战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冲突、征伐,国变得越来越少,仅存的少数几国相对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国和字面原意所指的一座城相去越来越远。国开始控有不只一座城,而是几十座城,同时也就控有了城与城之间的地区,于是国转为地理疆域式的概念,一个国占有一块疆域,国与国之间接着就有了疆域与疆域的交界。

国从量变到质变,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形成了认同的中心,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封建之初,国只和涉及封建过程的少数人有关,或许可以简单地说,只和贵族有关。从天子到诸侯到世卿到大夫,这些人有国,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宗法亲族身份关系,他们所建立、所拥有的国就形成相应的关系网络。但这些和一般平民无关,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往来,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打仗,他们都不参与,也没有资格参与。

但到了战国时期,国越来越大,国的统治也就越来越往下层扩张。在生产上,尤其在战争上,动员的范围越来越广,于是平民(一般人)逐渐也都被纳入国的体系里来了。平民(一般人)被要求认同这个国,为国付出劳动力,甚至付出生命,国的权威朝着又广又高的方向发展。

在建立众人认同的过程中,每一个国也就有了越来越鲜明的个性。离开了原本封建关系网络,国自身所具备的特色与特质,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一国的立国精神”。对外,在新的列国形式中需要突显自身的地位,对内也需要凝聚众人的认同向心力,于是这个时期国明确从宗法网络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entity(实体)。

国的特性、特质,与其他国的差异,原本就存在,但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特性与差异被刻意记录下来并突显出来。(www.xing528.com)

国与国的激烈竞争,导致各国差异扩大,各自的特色突显出来,这是战国的一大趋势。这个趋势产生的地域区分,有些到后来逐渐模糊了,但另外有些却从此在中国历史中存留下来,影响最深远的区分,首推南北差异。

战国时期,也有过强烈的东西差异区分。最东边的齐和最西边的秦都是大国,也都发展出鲜明特色。然而东西区分在后世有了多种变形,没有固定下来,在重要性上就远远不如南北差异。

战国竞争到最后,出现了三强鼎立的局面,秦、齐、楚是强中之强,也是一直坚挺着没有倒下的。这三国,秦和齐一东一西,楚则位于南方。大家过去对于中国地理的了解,应该有一项是750毫米等降水量线,而这条气候上的分界线,又刚好大致和秦岭-淮河自然地形重叠。雨量多寡直接影响植物生长,自然景观及农作形态都必然随雨量而改变,这是造成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相对地,东边的华北平原,和西边的渭水平原纬度相近,雨量差别不大,在风土及物产上,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

不过自然地理因素无法解释历史上所有的现象,一定还有人文的作用掺杂在其中。从人文的角度分析,我们就不得不注意到在中国南北差异形成的过程中,楚所发挥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