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明确地将战争与贵族身份联系在一起,背后潜在却清楚的逻辑是:你们这些贵族,为了你们的利益贪婪地争夺,发动了那么多战争,将这么多人拖下水;要终止战争,最有效、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取消贵族,尤其是从根本上取消源自身份上下划分而产生的利益追求;当所有人都一样,都对别人一视同仁时,你的就是我的,我又何必羡慕你、抢夺你的呢?反过来,我有的你都有,你也就自然不会羡慕我、抢夺我的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对于身陷战争痛苦中的平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一部分人信奉墨子,加入这个团体,形成了墨家。而他们在论理上、在立场上最主要的对手,就是儒家。
儒家建立在对待封建秩序的积极态度上。儒家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封建秩序,致力于恢复封建秩序。孔子以后的儒家,必然和传统王官学有着密切关系,必然肯定王官学留传下来的诗、书、礼、乐,必然强调身份带来的行为规范。墨家不吃这一套,非贵族的背景,使得他们不只对王官学陌生,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敌意。他们不受封建制度与王官学囿限,独立地设计、想象了一个解脱现实痛苦的乌托邦,因而,从形成到推广这套乌托邦图像,墨家一定要对儒家、对孔子提出尖锐批判。
其实不只是墨家反对、攻击儒家,儒家也一路反对、攻击墨家。雄辩滔滔的孟子,以“辟杨墨”为其主要的雄辩战场,不断指名反驳、攻击杨朱和墨家。墨家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也来自儒家。(www.xing528.com)
延续了几百年的儒墨之争,最终当然是儒家争赢了。比输赢影响更大的,是儒墨之争所留下的深刻影响。到汉代,当儒家取得正统的思想地位,作为儒家主要大敌的墨家,可就倒大霉了。从司马谈到司马迁,父子两代的时间中,儒家在汉武帝政治力量庇护下地位大幅上升,于是父亲司马谈对墨家的认识,到了儿子司马迁这时就快速散佚弱化了。墨家在独尊儒术的环境中大败撤守,遭到了最残酷的冷落、遗忘。
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墨子、墨家在中国历史上缺席了,空留名字而已。没有人读《墨子》,更没有人了解墨子的思想。一直到清代,考据学兴起,在普遍的崇古考据热潮中,由“考经”而“考子”,墨子其书、其思想才作为子学的一支被重新挖掘出来。
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划时代的作品,千年之后终于使得《墨子》重新成为一本可读的书。最难得的是孙诒让校注了《墨子》全书,包括《墨经》,还原了部分逻辑推论和部分数学、物理知识,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墨家知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