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3:战争规模和动员更庞大

中国历史.3:战争规模和动员更庞大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扩大,战争形态改变,防御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长城的用途,是作为国与国交界处的屏障,避免别国的军队闯过来。现存的万里长城是明长城,作用是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实际上,内地长城不只起源较早,而且在战国时期,内地长城的规模也超过边地长城。所以在战国时代,“筑长城”不一定都在边地,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战争中的一种防御策略。于是除了有大量人力被动员上战场之外,另外还有大量人力被动员去盖城墙。

中国历史.3:战争规模和动员更庞大

战争扩大,战争形态改变,防御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最主要、最有效的防御,毕竟还是城,高高的城墙可以阻却敌人的进攻。战国时期不只是每座城的城墙越盖越高,连城墙的概念也改变了。战国中期出现了长城,它不是绕着一块生活区域修筑的、长度有限的城墙,而是会不断延长的城墙。长城的用途,是作为国与国交界处的屏障,避免别国的军队闯过来。

这种内地长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沿着河川修筑成的。水利工程的进步,让大家都意识到要在河边筑堤避免河水泛滥。堤防加高,高到一定程度,就不只可以抵挡洪水,还可以抵挡人马,这样就从堤防转型为“城”了。楚沿着沘水和瀙水筑起长城,魏沿着洛水筑长城阻挡秦,赵沿着漳水、滏水筑长城阻挡魏。

长城的另一种类型,是沿着山陵线筑成的,也是对自然障碍加以利用,使得敌人更难越过。在山陵最高处筑了“城”,居高临下对付必须从山下攀爬而上的敌人,就能取得明显的优势。我们今天熟悉的万里长城,也属于这种类型。

现存的万里长城是明长城,作用是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在农业民族生活区的边界上选择山陵线筑城的做法,也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为边地长城,和内地长城区别开来。在历史中,边地长城的作用一直存在,以至于后来的人讲到长城就只想到边地长城,遗忘了内地长城。实际上,内地长城不只起源较早,而且在战国时期,内地长城的规模也超过边地长城。

所以在战国时代,“筑长城”不一定都在边地,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战争中的一种防御策略。于是除了有大量人力被动员上战场之外,另外还有大量人力被动员去盖城墙。战争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www.xing528.com)

春秋时期,庶人地位低,生活贫乏,但相对而言,庶人几乎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战争中打来打去、有得有失的,是“士”以上的贵族。到了战国时期就大大不同了,没有人能够逃离战争。战争随时可能打到你家门口,而且你随时会被动员去打仗,就算没被征上战场,也还是有可能被拉去集体夯土筑城墙。

战国时期投入在战争的人力,和春秋时期相比不可以道里计。数量上的变化有赖农业生产发达带来的人口增长,也有赖在政治制度上,国君越过了分层封建,得以直接掌控庶民。

国君和庶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一方面给予国君巨大的动员权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庶民地位相对提高。从春秋到战国,庶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然而相应地,他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