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长袖善舞”形容一个人,你会想起什么样的人?是身穿华丽舞衣的舞者,还是手腕灵活、八面玲珑的人?现在约定俗成的印象,应该是后者,然而其实前者才是这四个字的原意。
为什么“长袖善舞”会被用来形容手腕灵活、八面玲珑的人?那是因为《韩非子·五蠹》中的原文是:“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长袖善舞后面接了多钱善贾,而且重点在多钱善贾,长袖善舞只是陪衬的。意思是穿上了长袖子的衣服,好像就变得比较会跳舞了,跳起舞来格外好看;同样,一个人身上钱多了,也就变得会做买卖了,有钱做买卖就容易多了。这句话后来被减省了,只剩下长袖善舞,但用的却还是多钱善贾的意思,留下了和灵活做买卖有关的意思。
这也是春秋时期绝对不会有的一种心态。钱的作用排山倒海而来,逐渐盖过了一切,而且已经出现了以钱生钱的做法。春秋时期尽管封建已经渐渐解体,然而一个人的成就,通常还是跟他的封建身份和地位相关的。例如春秋时享有大名的季札,他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他父亲吴王寿梦看重他,想要传位给他,季札不肯,认为应该由长兄诸樊继位,就避居乡野。寿梦死后,诸樊要将王位交给季札,季札不受,诸樊即位了,但声明这王位在自己死后,还是要交给季札。诸樊死了,季札仍然不就王位,又让给二哥余祭,余祭只好将季札封到延陵去,成了延陵君。余祭死后,季札第三度不就王位,王位由寿梦的孙子僚继承。
季札做了什么?就是一直逃避,不肯即王位,不是吗?但在春秋时期,这样的人格受到特别的重视,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地位应该相符,虽然即位对他自己有利,但在原则上不能跳过哥哥去继承王位当国君。
到了战国就不是这样了。多钱善贾,有钱的人自己形成了封建以外的系谱。《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记录了子贡、白圭、猗顿和郭纵等人。而战国富贾系谱最高处,站着吕不韦。
吕不韦是最成功的商人,最后用他的“多钱”买下了秦相国的位子,等于是把自己抬到全天下除少数几位国君之外最高的权力地位上,象征着商人阶层的快速崛起与征服。
和商人一并兴起的,还有地主。春秋时代,几乎毫无例外,富者必然是贵者,财富仍然主要从封建身份而来。主要的“富”,来自土地,而土地是因其封建地位而受封或继承来的。身份、土地、财富,这几项条件紧密扣连。到了战国时期,土地和身份脱离开了,没有原始分封身份的人,开始可以通过买卖取得土地,同时占有土地所生产的财富。于是就出现了单纯的富人,富而不贵。于是这些新兴的地主无可避免与原有的贵族子弟有了越来越激烈的摩擦。(www.xing528.com)
商人、地主的崛起,先是威胁了原有的贵族秩序,进而还威胁到了原有的国君体制。战国七雄互相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有着各国国内新兴社会势力与旧势力间的冲突。找到办法调和、运用这些新兴势力,也就成为这段时期一国是兴是衰、是起是落的关键。
处理新兴力量,国君要能够让他们得到的利益,以税赋的形式贡献出来,让私人的财富变成“国富”,“国富”了也才有机会“兵强”。对内,战国国君饱受这些新兴势力逼迫;对外,他们又得应付越来越激烈的列国战争。而这内外夹击的压力彼此联结,应付得了内部势力,将他们从政治上的威胁转化为经济上的供给,就获得了对外攻伐所需的庞大资源。
战国时期的国君很辛苦、很难当,富国强兵是他们须臾无法放下的目标,战争则是他们逃躲不掉的日常现实。这个时代为什么是战国,为什么有连绵不断、无休无止的战争?因为战争具有高度的掠夺性,战争胜利攻下一块疆域,这块疆域里的人民就成为我的人民,帮我生产,也帮我打仗。如果打下的是像定陶这样的大城那就更有用了,可以从商业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
战争是取得短期与长期资源最容易又最有效的方法,如此就使得战争很难停歇。富国有条件发动战争,用强大的兵力使得国更富。穷国则别无选择,只能持续备战打仗。打了,还有机会靠着攻城略地扭转劣势;不打,自己仅有的土地、人民和商业贸易利益都会被夺走。
封建制度中原有的社会组织,彻底被打破了。于是大量的人民从原有的组织中游离出来,流离失所,不再有明确的社会角色与经济基础。这样的状况对国君来说是问题,却也是机会。《孟子》中记载孟子和梁惠王的多次讨论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留住人民,甚至将别国的人民争取过来,成为自己的人民。人民是可以种田生产又可以动员打仗的重要资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