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上古史导论:二许由与皋陶之争

中国上古史导论:二许由与皋陶之争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章炳麟又有许由即皋陶之说,其言曰:余以许由即咎繇,《古今人表》作许?“繇”“由”“陶”,声并幽类,《汉书·古今人表》第二等上中“许繇”,颜注:“即许由也。”

中国上古史导论:二许由与皋陶之争

章炳麟又有许由即皋陶之说,其言曰:

余以许由即咎繇,《古今人表》作许?,正与咎?同字。《夏本纪》曰:“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皋陶即咎?),古者多以后嗣封邑逆称其先人,以其子姓封许而因称咎?曰许?,亦犹契曰殷契,弃曰周弃(见《殷本纪》及《鲁世家》)。《夏本纪》言:“禹立而荐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后乃展转误迁以为尧让。《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夏本纪》言“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盖固咎?子也。高注《吕氏春秋·当染篇》以许由为阳城人,箕山者,下临阳城(《括地志》“阳城在箕山北十三里”),由冢在是,归葬故里也;益避在是,誓守父墓也。亦犹禹避商均于阳城,阳城以北为崇伯之国,将守故封而示终身不奸天室之政矣(《夏本纪·正义》“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案嵩本作崇,即崇伯鲧所封邑相邻,特分南北耳)。或曰:《墨》《吕》既著舜染许由之文,又云禹染皋陶伯益,诚使许由、皋陶为一人,何故变名更举?则尧让之?名,远起三季,《墨》《吕》固习闻焉而不察其为异称也。

章说至是!“许”古读如虎,虎古通作“皋”,《左庄公十年传》云:

“蒙皋比而先犯之”,杜注:“皋比,虎皮”,是其证。“繇”“由”“陶”,声并幽类,《汉书·古今人表》第二等上中“许繇”,颜注:“即许由也。”许由或作许繇,皋陶亦或作咎繇,《汉书·古今人表》第二等上中、《百官公卿表序》、《刑法志》、《路温舒传》、《扬雄传》、《后汉书·张衡传》皆作咎°,《汉书·武帝纪》《晁错传》又作咎°。《书》疏云:“皋陶,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李善注《文选》俱引作咎°,是唐以前本,知此‘皋陶’字后人所改。”“陶”“繇”古本相通,《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亦借为“?”,此其例证。“繇”“由”古亦一字,《史记·孔子弟子传》颜无°,《索隐》引《家语》作颜由,《韩非子·十过篇》《吕氏春秋·不苟篇》由余,《古今人表》作繇余。《韩非子·说林下》“智伯将伐仇由”,《吕氏春秋·权勋篇》作“?繇。”“陶”“由”古亦相通,《诗·小雅·鼓钟》:“忧心且妯”,《说文》引《诗》“妯”作“?”,《一切经音义》十二引作“忧心且陶”。是其例证。此证之字音,可知皋陶、许由之为一神也。(www.xing528.com)

《吕氏春秋·求人篇》称:“许由辞,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吕氏春秋·慎大篇》《庄子·让王篇》云:“许由娱于颍阳”,史传许由为阳城人,葬箕山之巅,《史记》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水经·颍水注》称“山下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在”。《汉书·鲍宣传》注:

“张晏曰:许由隐于箕山,在阳城,有许由祠。”《后汉书·冯衍传》“遇许由于负黍”,注:“负黍亭名,在洛州阳城县西南,许由墓在其南。”许由之传说古迹,无不在阳城与箕山,《吕氏春秋·求人篇》高注云:“箕山在颍川阳城之西,水北曰阳也。”又《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引戴延之《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大城东北九里,有许由台,高六丈,广三十步,长六十步,由耻闻尧让,而登此山,邑人慕德,故立此台。”许县与阳城本同属颍川郡(见《续汉书·郡国志》)。《史记·夏本纪》云:

“封皋陶之后,或在许”,《索隐》云:“许在颍川。”此证之地望,可知皋陶许由不为二神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