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云:“放!兜于崇山。”此崇山之所在地,自汉迄清解释颇纷纭。
《大戴礼记·五帝德》曰:“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史记·五帝本纪》引此文。是崇山之地在南方也。
马融曰:“崇山,南裔也。”(《史记》集解引)《淮南子·修务训》:“放!兜于崇山”,注:“崇山,南极之山。”《书》伪孔《传》并云:“崇山,南裔。”《庄子·在宥》:“尧于是放!兜于崇山”,《释文》:“崇山,南裔也。”是唐以前解释崇山者多只谓其在南方,而并不确指其处也。
《书》正义云:“幽州在北裔,雍州三危在西裔,徐州羽山在东裔;三方既明,知崇山在南裔也。”是所以知崇山在南裔者,亦只以幽州、三危、羽山三地方推而知之耳。《正义》又云:“《禹贡》无崇山,不知其处:盖在衡岭之南也。”彼一面既自云不知崇山之处,一面又云盖在衡岭之南,盖从南裔中推出较确定之地点矣。
《太平御览》引盛宏之《荆州记》曰:“《书》云:‘放!兜于崇山’,崇山在澧阳县南七十五里。”此真所谓霹雳一声,崇山从此有确实之地点矣。盛氏,刘宋时人,其所作《荆州记》盖多得之耳目所见闻(《通典》云:“……盛宏之《荆州记》之类皆自述乡国……”);其当时所谓澧阳县有一崇山之地与?然此崇山不见古籍,或如江西之崇义县亦有崇山,本名旗山,明王守仁改曰独秀峰,后又改今名也(见《县志》)。《通典》云:“澧阳县有崇山,即放!兜之所,”从盛说也。
唐沈?期有《从崇山向越裳诗序》,云:“案《九真图》,崇山,至越裳四十里,杉谷起古崇山。”其《诗》云:“朝发崇山下,暮坐越裳阴。”又云:“杉谷古崇岑。”《通志》云:“以此验之,崇山乃在交广之间为是。”案隋唐于安南北部置!州,沈?期又有《从!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诗》,其末句云:“古来尧禅舜,何必罪!兜?”盖隋唐时交广之间又有崇山之地名,故于其处置所谓!州也(!州之名又从咸!—飀—来)。
《清一统志》从《通志》说,以为《尚书疏》谓崇山在衡岭南,又有唐沈?期诗为证,《尚书》之崇山当在交广之间。此复以《尚书疏》之虚说征成沈?期之实记矣。
《通志》又云:“!兜崇山,今以为湖广之慈利县,非也。”朱子云:(www.xing528.com)
“崇山或云在澧州慈利县。”是又谓崇山在慈利县。《书》蔡传云:“崇山,南裔之山;在今澧州。”盖浑沦其词,以折衷于诸说也。(澧阳、慈利皆澧州领。其实上所谓澧阳慈利盖一地也。)至清蒋廷锡作《尚书地理今释》,乃云:“崇山在今湖广永定卫西,大庸所东。”盖衍《蔡传》之说,而细定崇山在当时之地点也。
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岳州府部汇考·建置沿革考》慈利县下云:“唐虞本崇山地,放!兜于崇山,即此。……南北朝置北衡州,隋更为崇州(《读史方舆纪要》云:“隋置崇州,盖以山名”),置崇义县,又更慈利。”《疆域考形胜》慈利县下云:“天门峙其左,崇山拱其右”(案嵩山亦有天门。)永定卫下云:“前倚天门”,大庸所下云:“拥蔽崇山。”《山川考》大庸所下云:“崇山在所城东,山势?辀,与天门相连(案天门山即古嵩梁山,嵩崇字古通,此或崇山一名所由来与?《水经注》澧水有嵩梁山,无崇山)……
最上巨垄云!兜墓,人不易见,见多不祥。”又《古迹考》澧州下云:“系马树在州南四十里,相传隋建!兜庙,石室左立石野人三,谓系马树(案嵩山亦有系马峰)”。盖崇山之正统解释在澧州慈利县一带,故此等处有所谓!兜墓、!兜庙之古迹也。
“乃流于幽州,放寻于三危(案上云“放”,下不云“崇山”而云“三危”,可异),殛隆于羽山”;四罪地名已见其三,独无崇山,可见当时已不知崇山之实在地,故有罪者无从放之也。
疑!兜传说中之崇山本系河南之嵩山,后以此名被取与幽州三危羽山相配,遂逸在南裔,致后人迷其地点。嵩高,古称崇高(古籍中证据甚多),《国语·周语》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山海经·大荒南经》云:“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头。”鲧,夏祖;炎融当即《国语》之融(即祝融);!头为炎融所出,故亦有放于崇山之传说也。
观自汉迄清对于!兜所放崇山一地之解释,乃无可信据(司马相如《大人赋》云:“吾欲往乎南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此崇山若指为即!兜所放之崇山,则与不得已,澧阳县说为近之);且世愈后而其说弥详,即此亦足觇传说演变之实例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